大学生问:读研吗?读–不读–读–不读
大一新生问:老师,我要不要考研?
大三的学生问: 我想要考研,但是数学实在是困难,英语也不怎么好,我该怎么办?
霍多克回答: 研究生与本科生有什么区别?如果我告诉你,读了三年研究生以后,再和一群本科生一起考公考编,你愿不愿意?
这样的回答无疑让选择困惑的学生更加迷茫,在他们的心目中,似乎读了研究生,就成为了这个社会的香饽饽,这种幻觉与十多年前毕业的大学生一样,然而,我们看看现在的数据,2001年总的大学毕业生是115万,而到了2024年,仅仅硕士博士毕业生就达到了108.4万,总毕业生数量是1167.8万,因此,学历幻想基本上可以打破了,而且学历与高薪,甚至与工作的相关性也大幅度降低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去读硕士或者读博士,在做出这样的选择之前,先要明确,大学本科毕业以后可能的选择是什么,然后针对每一个选择倒推在大学期间可以做什么。
第一,就业
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专科的就业会强于本科甚至硕博,原因不难给出,专科生的动手能力强,在就读期间一心一意都在训练相关技术,他们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进厂,学校的培养手段也奔着这个目标来设计,再加上专科生的薪资要求会低一些,于是乎,在当前就业形式不景气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戳子里面拔尖的。
准备1:创新创业大赛
因此,如果一个本科生,将毕业以后的就业视为首选甚至唯一选择的话,在就读期间,应该以锻炼自身技能,丰富个人简历作为目标,怎么做呢?首先,需要积极的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通过实际的付出,为自己在简历上书写灿烂的一笔。现在的创新创业大赛已经越来越务实,甚至要求学生注册公司参与实际的运营,因此,已经把大学生向产业进行了靠拢,如果能够在竞赛中取得名次,自然会远远强于那些仅仅在考试成绩上突出的学生。
准备2:技能证/资格证
需要基于本专业获取一些技能证书或者资格证书,这些证书一方面奠定了技能基础,另一方面也锚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在选择技能或者职业的时候,需要考虑职业深度,基本的指标就是看待该职业以薪资为判断标准的晋升路径,如果不具备深度,从事这个职业很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或者技术推动下成为边缘职业,从而面临失业的风险。
第二,研究
很多大学毕业生考研,无非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下的无奈,但是,如果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去读研究生,那相比有一定的“慧根”从事科研,这种“慧根”无论是从个体上看,还是从宏观上看,都是有利的。然而,考研的竞争丝毫不亚于高考,而且还带有一定的弹性,因此,想要保证考研的相对确定性,除了纠结数学,英语等等基础学科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就是本科阶段是否发过论文。就这一点而言,似乎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有的教育都提前了,初中的有一些课程降低到了小学,大学的转移到了高中,自然而然的,硕士的要求也就转移到了本科生那里,所以,只有具备科研慧根的那些本科生才会入得了导师的法眼,要知道哪些非升即走的导师也面临着巨大的科研成果压力,在科研小白和有一定科研基础的选择上,导师的倾向性是很明显的。
所以,这里的准备就是一篇论文,即便是普刊的论文也比没有强,如果能够在高人指点下发表一篇核心或者C刊,甚至Q1或者Q2的外刊,那么恭喜,你半只脚已经踏进研究生的队伍了。至于说那些基础课的准备,相对于概率很低的发表论文而言,应付考试应该是简单得多的,毕竟知识点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恰当的方法加上时间,就能够获得超过一定分数线的考试成绩。
第三,创业
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如果相信了美国那些辍学创业而成功的案例,并且想要践行的话,只能说自求多福吧。实际上,创业成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小概率事件,在给同学们上课的时候,我举出了三个层次的创业,第一层次是那些游走于城管管辖边缘的推车式创业,他们或许高中肄业,不得不在街边贩卖烤红薯而维持生计,他们中的大多数很可能是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第二层次是那些可能有家族渊源,或者是中年失业以后,耗光家底开出的一个小店铺,比如小吃店,小卖铺等等,每天起早贪黑只是为了解决家庭的存续问题,第三层次则是在趋势发展之下看到了潜在创业机会,致力于解决社会性问题的创业,毫无疑问,大学生由于知识底蕴在,并且大学生群体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了,自然是有机会创业成功的。
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包括挑战者杯,互联网+,甚至行业性的三创赛,由于参赛队伍众多,不排除会涌现出一些有可能发展壮大的项目,从而得到资源对接,但是,退一万步讲,参加了这样的比赛,至少可以认为是在成本相对低廉的情况下,体会了一把市场的实战,无论对于后续的创业或者就业,都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建议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当中,这个平台可以为同学们带来三个层次的收获,只要参与了,就可以获得能力层次的收获,包括独立分析判断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还可以得到经历层次的收获,甚至得到财务层次的收获,就要看你所参与或者带领的团队有多努力或者有多幸运了,须知,运气有时候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第四,啃老
把啃老排在最后,并不意味着一种无底线的调侃,这是事实存在的,有的大学毕业生窝在家里,看似努力的在考公考编,事实上与获取公职渐行渐远,时间拖得越久,考上的概率就越低,于是就合情合理的啃老了。不过好处在于,中国的老人家们通过自己的勤劳再加上时代的红利,确实也积攒了一定的财富,让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方向的大学毕业生,也可以不必露宿街头。如果是以啃老或者继承祖业为目标的话,基本上准备好一张嘴就行了,最好能够甜一点,否则老人家甩起脸色来,应该不会特别好看。
总结下来,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提前计划,最后有同学问到,一旦选择了,就没法改了吗?霍多克说,大概率如此,毕竟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并且我们也没有办法成为完美的人,想做的事情越多,成功的概率也就越低,所以适当的时候做减法是必然,大凡成功者,一生只做一件事。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