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故人
“少时难识清明意,如今满襟故人情”。今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春风拂过柳梢,细雨浸润泥土,人们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身影,勾勒出一幅饱含温情与传承的清明风俗图,承载着对过往的铭记,蕴含着对生命的礼赞。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清明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清明节的演变,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微缩切片。它从最初的自然节气,逐步吸纳多元文化元素,最终形成兼具农事指导与人文关怀的复合型节日。
清明节,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作为节气,据《淮南子》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此时气温回暖,正是春耕好时节,民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流传至今。作为节日,它是人们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庄重时刻;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追思;是踏青春游、拥抱自然的欢乐时光;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惬意。
从寒食到清明的演变。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设立寒食节,禁火冷食、祭扫墓茔的习俗由此而生。在唐代,朝廷将寒食扫墓纳入礼制,后与清明合并,形成“禁火—祭祖—踏青”的完整仪式链。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的诗句,印证了两节并行的盛况。宋代《梦粱录》记载,清明已整合扫墓、踏青、插柳等多元习俗,完成了从节气到人文节日的转型。
文化符号的千年传承。从《诗经》中的“哀我人斯,亦孔之将”到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诗词赋予清明深沉的情感表达。华阴老腔的唱词“祖祖辈辈守陵台”,表达了对祖先的缅怀、对家族传承的担当以及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之情。时至今日,清明仍是中国人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2006年5月,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宛如一组镌刻着民族记忆的文化密码,让人们在追思中领悟生命的轮回。
扫墓祭祖。每年清明节,培土添绿、祭奠亲人等仪式,沿袭了寒食节文化活动的精华。从先秦“墓而不坟”到秦汉筑坟祭扫,唐代形成家族集体祭拜的规范,明清时期更衍生出“烧包袱”、诵读祭文等细节,人们通过这些仪式传递孝道。千百年时光流转,形式虽不断演变,却始终像纽带般,串起华夏子孙对先辈的无尽追思,对家族文化、精神传承的担当。
清明时节踏青郊游。清明时节,桃红柳青,溪河泛碧,大地生机勃发,古人认为此时“阳气上升”,正是结伴赏花游春的大好时节。清明踏青、插柳、赏花等传统习俗,暗合“天人相应”的养生智慧,也承载着中国人的浪漫。“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就形象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盎然春意以及人们踏青寻春的热闹景象。
俗异情同。江南的青团用艾草汁染就春意,北方的馓子以油炸面丝寄托追思;广西壮族在房屋周围插枫叶“除邪”,闽南“吃润饼”延续中原古礼;山西介休至今保留寒食“捏燕燕”面塑传统,渭南人会在清明节用野菜制作“绿凉面”……这些看似迥异的习俗,都是对先辈的缅怀、对传统的坚守,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
当前,在城市化与数字化的双重冲击下,清明节文化和习俗正经历深刻转型。从传统的实地祭扫,到线上云祭祀的兴起,从家族集体缅怀,到个人借助新媒体平台寄托哀思,这些变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注脚,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体现。
祭祀形式的生态转变。过去,人们习惯用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缅怀先人,但袅袅烟火、声声爆竹,却让清明成了火灾频发时段。文明、低碳、环保的祭祀方式,是清明节更加科学的打开方式,一束鲜花、一株侧柏、一盏电子蜡烛,也能寄托哀思,特别是网上“云祭扫”、数字供品、“VR扫墓”等技术应用,在保留仪式感的同时也能告慰先人。
文化认同的国际传播。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3.0》数字艺术展累计吸引海内外观众逾百万,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节目全网播放量突破2亿次。马来西亚槟城“大伯公节”(当地华人传统节日)上,闽南润饼制作技艺与南洋先贤祭祀仪典深度交融。陕西黄帝陵在今年公祭活动中将通过线上公祭平台,全球华人华侨可在云端共同缅怀人文初祖。从东亚到东南亚,全球40余个地区的清明习俗,共同编织起华人文化认同的精神网络。
红色基因的青春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清明之际,全国各地青少年纷纷前往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从古至今,清明像一条蜿蜒的文化长河,既沉淀着“慎终追远”的伦理厚度,又激荡着“向死而生”的生命智慧。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五千年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秘密:每一次对过去的凝视,都是为了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我们家也不例外,清明节,我们兄弟姐妹齐聚凤栖山墓园,祭奠我们的爷爷奶奶及父母。我们擦洗墓碑,敬献菊花,焚香燃烛,告知先人家中发生的事。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