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人终其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至死不渝的爱情,不是血脉相连的亲人,也不是黄金满屋的富贵,而是做到这3点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句在《追风筝的人》中三次出现的经典话语,如同一束穿透岁月的光,照亮了人性的幽微之处,也牵引着我们走进主人公阿米尔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

这部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以阿富汗的历史变迁为宏大背景。

讲述了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关于友情、背叛与救赎的故事。

一场扣人心弦的风筝比赛,一只染血的风筝,成为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

或许,我们都曾经是阿米尔,胆小、怯懦,却又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

或许,我们都曾经是哈桑,勇敢、善良,为了自己珍视的人可以义无反顾。

读懂了阿米尔与哈桑的故事,便会明白:

人终其一生,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内心的觉醒。

只有勇敢地正视自己,清醒地看清自己,真诚地接纳自己,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01

正视自己,摆脱他人的期待

阿米尔是阿富汗喀布尔的一个富家少爷。

母亲因生他难产离世,他从小便与父亲相依为命。

父亲勇敢、健壮、充满阳刚之气,是众人眼中的英雄。

在父亲的观念里,真正的男子汉应当勇敢无畏、充满力量。

所以,他满心期待阿米尔能成长为像自己一样的人。

然而,阿米尔天性胆小怯懦,比起户外运动,他更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看书。

父亲带他去踢足球,他却总是抢不到球;带他去看比武大赛,他却被血腥场面吓得崩溃大哭……

每次看到父亲失望的眼神,阿米尔内心十分痛苦。

他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与鼓励,成为父亲引以为傲的儿子。

有一天,父亲不经意地说:

“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巡回赛,你觉得呢?”

阿米尔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他告诉自己,无论如何必须赢得这场风筝比赛。

比赛当天,阿米尔拼尽全力坚持到最后,成功打败了其他风筝。

此刻,只要哈桑能顺利帮他追回那只象征胜利的蓝色风筝,他就能真正赢得这场比赛,向父亲证明自己。

然而,哈桑在追回风筝的途中,遇到了恶霸阿塞夫等人。

他们威胁哈桑交出风筝,哈桑为了阿米尔,斩钉截铁地拒绝,却因此遭到了阿塞夫等人的欺辱。

而匆匆赶来寻找哈桑的阿米尔,躲在小巷口,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却因为害怕而选择了逃跑。

在友情与荣誉面前,阿米尔选择了后者。

而这一决定,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也让他在往后的岁月里,不断被愧疚折磨。

年少的阿米尔,被父亲的期待裹挟着,逐渐迷失了自我。

为了获得父亲的认可,他不惜背弃朋友、背弃道义,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生活中的我们,有时候何尝不是童年的阿米尔?

父母总是对我们寄予厚望,社会也时刻用各种标准衡量我们的成败。

我们拼命追求高学历、好工作、优渥的生活,却在奔波忙碌中,渐渐与真实的自己走散。

我们害怕让他人失望,更害怕面对那个真实却不完美的自己。

然而,正如作家伍绮诗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只有勇敢地正视自己,打破他人期待的枷锁,我们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走向成熟。

02

看清自己,找到人生的意义

 

阿米尔18岁那年,阿富汗战争爆发。

父亲带着阿米尔背井离乡,移民美国。

初到美国,阿米尔与父亲面临诸多挑战。

他们不仅要应对陌生环境的不适,还要承受种族的歧视、生活的窘迫。

日子虽难,但阿米尔却在困境中愈发成熟和勇敢。

来到美国的第二年,阿米尔考上了大学。

父亲希望他学法或学医,但这一次,阿米尔不想再迎合父亲的期待,而是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毅然选择了热爱的写作。

最终,他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作家。

后来,阿米尔与美丽善良的阿富汗女孩索拉雅一见钟情。

索拉雅出身名门,但在青春年少时曾误入歧途,与人私奔。

从此名声败坏,无人再敢上门求亲。

明知亲近索拉雅会遭人非议,阿米尔依然遵从自己的内心。

直到他坚信自己人认定了这个女孩,便让父亲上门帮忙提亲。

父亲早已听闻索拉雅的过去,但看到儿子坚定的眼神,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

事实证明,阿米尔的选择是正确的。

婚后的索拉雅,不仅是个好妻子,也是个好儿媳。

她全心全意地照顾生病的公公,也全力支持着丈夫热爱的事业。

在事业和婚姻这两件人生大事上,阿米尔勇敢地摆脱了过去那个胆小、怯懦的自己。

考虑问题、做出选择的出发点不再是为满足父亲的期待,而是认真看清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内心,找到人生的方向。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途,当我们历经世事后就会发现,人生的意义并非存在于一帆风顺的坦途中,而是在对自我的不断反思与探索中逐渐明晰。

我们常常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茫徘徊,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

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就会发现,人生的意义就隐藏在我们最真实的渴望之中。

03

接纳自己,获得内心的安宁

阿米尔在美国不仅事业有成,还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

可在他内心深处,始终隐匿着一块难以启齿的心病。

正如书中所言: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那年风筝大赛后,阿米尔脑海里时常浮现那个金色的黄昏,那个满身伤痕、眼神纯净的哈桑。

愧疚与罪恶感不断撕扯着阿米尔,他再也无法若无其事地面对哈桑。

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和煎熬,阿米尔再次做出另自己悔恨终身的选择。

他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财物,如愿以偿将哈桑父子逐出自己的生活。

多年过去,阿米尔表面上过着平静的生活,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却从未消散。

直到父亲好友拉辛汗的一通电话,将他再次拉回了那片战火纷飞的故土。

重回阿富汗,阿米尔听闻哈桑为守护他的家所付出的一切。

更让他震惊的是,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

此时的他终于明白,那些他曾经视作珍宝的荣耀与认可,在真相面前是如此微不足道。

曾经,他笃定自己是个怯懦、自私的人。

但一路走过来,他逐渐看清了自己内心深处对正义和善良的渴望。

于是,他决定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挺身而出。

为了救出索拉博,阿米尔第一次直面恶霸阿塞夫。

尽管被阿塞夫打得遍体鳞伤,他却在痛苦中放声大笑。

这一刻,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仿佛积压多年的痛苦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他想起多年前哈桑为他付出的一切,想起那个曾经真诚地对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少年。

他知道,这是他为曾经的过错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他接纳自己的开始。

当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回到美国,尽管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未知,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安宁。

接纳自己,并不意味着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而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依然爱自己。

不必害怕犯错,不必害怕被别人看不起。

当我们学会接纳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所有的不完美,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才能轻装上阵,享受人生旅程中的每一刻。

写在最后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小说结尾,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的画面,充满了希望与温暖。

当一个人真正放下过去的不堪,正视自己、看清自己、接纳自己,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只风筝,获得心灵的救赎与安宁。

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勇敢地追逐那象征着真善美的风筝,追逐那个最真实、最美好的自己。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288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