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随笔
写作是一种规范,也是眺望的依据。
自由让人趋之若鹜,也有代价。
感情时有虚无缥缈,明月也幻;
欲求总有峰回路转,幻月也明。
欲望有利用价值,追寻,不循欲而有求于梦想。
相同的起步不能自傲,后天提升各有不同。
睿智应怀多方位立场,多虑而依旧笃行。
不上学,仍旧学习;没恋爱,一直自爱。
简而不拙,钝而不愚;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不急,文体丰富,风格多样,韵深涵厚。)
我常以为这种想法高于所有,
实则每个观点都能脱颖于一切,
却又可拘泥于一些心绪之下。
1 «自由 序后补言》2025.2
与我而言,标题的安设都非必要,标题有时只能起概括作用,只是万千心绪中倾诉出来的一个总结,这样的心绪都有一个特点——自由且浪漫。每一篇落墨之闲倾注的写作,莫过于不同时间的心魂流泛,所以序言和其它随笔就区别不大。
有个声音总告诉我,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己在自由下选择的路,以后只能由自己完全承担其责任。自食其力也是一种自由。写作是自由心绪的抒写,是极具敞开的倾诉,不该有尘世的束缚,也不必符合什么学理。害,就连日记,笔下也无法完全敞开。总有提防和阻碍,自由也是如此。但规范下运行的自由才是人们应该追寻的,不加约束的自由更多是不合乎情理的。
一个人的日常心绪往往杂乱无章,很多想法的诞生不知出处,许多回忆的触发也无迹可寻。所以写作也是一种规范,把无序变为有序。
真没想到,讨厌限制的我,竟然在自己一直追寻自由的写作,得出它竟也是种规范。
万事万物难有绝对的黑与白,大多是黑白混杂、亦黑亦白、黑白转化。辩证的思维,在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观点。我也不知道世上有没有绝对的什么,我认为那样的存在不过是寻得了公认,只是主观多了便被认定为客观。而许多通理自己也不会质疑,也就不敢想它的反面了。
书画共通之处似乎很多,我体会到渺渺的一缕。书,我认为是书法、读书,自然加个引申义——写作(包括写诗、写歌词等)。而画,我主要想学画插图。不限于写作,追求“像”比比皆是,而追求“好”似乎被认定为正面教材。不说认为和定义的“像”和“好”该倾向于哪一方,就是那口碑载道的“好”又是谁认定的呢?多好为好?好真的好吗?
都说不要作基因的奴隶,被欲望驱使一生;而我们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在兴趣和热情下建功立业,不是也被(自己)另类的奴役了吗?所以什么才是自我,才是真正的自由?
感觉有很多别称,兴趣、热情都归它管,还有我们说的对TA有新鲜感,当然也是它了。写的文章越来越好,可能不出于文章本身,而是经由感觉来判定。感觉也可以看作人们的主观,是不同的感觉决定有差异的黑白。
不仅写作是对内心纷杂思绪的规范,而我也不住的写下自认为更好的,难免在脱离实际和言之无物的路上越走越远。这些不过是我一时兴起写下的,也可能并未这样想过,只是想这么写,这就是表达的真实和写作的塑造。写作不一定是自由的抒写,或许也只是一味的理想化述说——塑造。
同时胸怀多种(对立的)想法,可能面临一些负面评价,这可不只是别人的,更是一定程度得到公认的认定——纠结、不自信、没决策力、心思重。所以我们要一套足够应世的合理观点、思想和做法,但不妨碍我们全方位大胆思虑,我只是单纯觉得,为了笃定而放弃多彩动人之心魂,实为丢了西瓜捡芝麻。而究竟谁是西瓜,谁是芝麻,皆为个人意见。这也是我想两全的根源(多虑与笃行)。
……
我在象山圆遇到一颗石头,我会在他身上看到什么呢?…拿在手上大小适中,这片寻得的寂静之地我选中了他,想给其一些机缘。我码字间隙用他不停的敲击一个深陷地底不知大小的石头。没想太多,看起来竟然击碎了一小块,不过也仅此而已。不知功绩,效果不明。手中的他却不断掉下碎片。我仿佛看到了他的一生。以卵击石要从我搬来另一块坚不可摧的石头开始,他变小了,能承载的力量似乎降到了下限,却愈加锋锐,我知道那是回光返照。生命力却在我心中不断攀升。操纵他的就是基因(包括欲望、热情、兴趣),他就是我,基因也不能永生,而万千个他在基因的操纵下寻求意义。我会自食其力,蚍蜉撼树到我和那些碎屑不分彼此,哪怕那块牢不可破的石头只是有一些白痕罢了。
2 «感怀 闲思逸想»2025.2
有的金句再有哲思,没有人物的彰显、情节的熏陶,哪怕再好或许也不能广为人知。而有的名句只差一个名人的头衔就可以实至名归。
一个想法说没有坚定的观点,这个想法也限制了它本身,所以“没有坚定的观点”也不该坚定。“‘没有坚定的观点’也不该坚定”也不可坚定。有点复杂,我有些理不清道不明,所以你不知坚定什么亦或不晓该不该坚定时(应该没有人像我一样),喜欢,便来做主发挥作用的,它可以为你抉择。
我的志向是星辰大海。一个人可以说他的未来是星辰大海,但能说他的未来就一定是星辰大海吗?或许可以,当他的现实已经是星辰大海,他站在过去某一节点瞻望现在,就可以说他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难的不会,不可能的也不会;难的可能达成,那么不可能的和难的就可以说没有区别,似乎也可能达成。正是因为不能的太多,所以那些不可能的才觉得自己倾尽一生可以实现。
我无法客观的评判自己今昔两隔的文章孰好孰劣,回眸中泛漾着太多主观色彩。但旧人便是大多胜于新人,在我心中不由的获得满分,离开一个人最先忘记的竟是她的不好。
你想着自己和那些成功前辈一样,刚开始都一无所成,就沾沾自喜的凭此相同点,告诉前途未卜的自己,未来一定可以白手起家,会超过所有人。
你不喜欢借鉴,自己笃定的想法也不愿被外界改变,可那些看似新颖的心绪无不是有据可依,就算无迹可寻,但一定是有所出处的。所以只能接受,没有完全之创意的这个既定事实,且行且积累……
出生决定了太多,它决定基本所经所历,这一路又被基因的欲望所左右,欲望中是以兴趣和热情为主导。所以哪有什么真正的自我,也可以说那些都是你(的一部分)。
我写过——“一个人的日常心绪往往杂乱无章,很多想法的诞生不知出处,许多回忆的触发也无迹可寻。所以写作也是一种规范,把无序变为有序。”兴高采烈时哼的调、摆弄的舞姿一般不知名,也很难在想起时复述。所以我写的诗什么的也不会背,又有何妨。
看来我是希望对方主动。可能成长的代价是对于感情的第一反应会是害怕,怕错过、错付、错伤。已言道:我会等,但我不能保证兑诺。希望不会打扰到你。如果不排斥的话,目前我可以陪你一起尴尬。
回忆都被主观意识所改造,也不真切,笔下所绘又能有几分丰满?我还没发现自己可以存在一段丰满、完整的记忆,无不满是被碎片化所充斥。(所以我有个偏理:看书可以不整本的看,也可以同时看好几本书。)
我之前想着一个女孩儿拼的乐高宝剑——光宇浩之颜汐。我现在对她没感觉了,却喜欢上了贴触着它睡觉,是不是深潜之内心的一种慰藉?我已经不再上学,却不由的出门总离不开校服,这不也殊途同归嘛?这是对旧人旧时光无意识的“祭奠”吧
其实我创作最初由之出发的并不是想向读者表达什么,人生是自己的,很难因为一本书就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不需要读来醍醐灌顶。我再回看自己的拙作时,是沉浸在阅读中,看别人的文章时也是如此,同时也在对照下看到不同角度的故事,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多方位看待问题的观点。写作者抒写思考,不如引发读者的思考。
都往好的方面想是人人赞颂的,也让人趋之若鹜,反之就会被说成是悲观、自卑,像过街老鼠一样,人皆避之,且望而生畏。一味的乐观自信真的百益而无一害?想着别人对自己可能没有恶意,就不必难受了;因别人好的评价就喜笑颜开、无脑接受。管别人怎么想啊,把别人想好想坏有什么用?自然,有些人不是别人。诚然,多立场的思虑并非必要,人们大可一直选择“好”的一面,也足够处事应世了。我只是觉得对另一对立立场避之不谈,就是抛弃复杂的魅力,时有犹豫、徘徊又如何。总之,还是那句话:多虑而依旧笃行。
范文什么的很好,可不该定为一种标准,不是所有人都该对公认趋之若鹜,而去背范文、套用作文模板。这也可以是一条路,可不是我所追寻的。其实也不能怪他们,还不是为了拿分,没有体会好生活,着墨间就难写出动人的文字,不参考标准,又当何为?
其实有标准也无可厚非,又不一定非得从众。标准有时不失为目标,是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的坐标。标准所指不可能是所有人的理想。每个人无意识的也总会和别人有所不同,而能不能在各种规范下活出自己就因人而异了。
«你的名字》封面定义笔记本,粉色铁壳毛笔,下面是我有时抄一页«眺望 与涵寒假»时的特别篇附录:
3 «附录 自予而藏»2025.3
我用稚嫩的笔迹,抒写纯挚火炙的心绪,可能不持久,所以我记录着它存在过的痕迹。无论宁静还是急切,都是恰切的表达。不知几时寄予,想来遥遥无期,但永远是自己的藏品。
小说中,烂尾不会被称颂,而生活里结果不尽人意才是常态。梦得也拘谨,是怕期待落空;不敢轻易倾心,可能是怕错付、受伤。披荆斩棘的走了一段路,和她同程旅行也不是不想,只是拘于期限几何,怕别离。人们大可言道:享受过程,不在意故事的结局。可不甘盈怀,也被贪心充斥着。我会等,但不保证堪兑诺。我或许是一个深情泛滥的人,思念不假,诗情也真挚,可它们真的并非独一无二,而是“文化人”的自我感动?我喜欢的只有那个满心期待的自己?
文艺青年花束般的恋情么?也还没有。可能抄到后面没什么热情亦难说。以感情为动力难以持久。情感丰富者,意味着对美好和痛苦的感觉力较强。我是一个多愁善感之人,如你所言般,或许有几分敏感。
书写波幅有点大,体现的是真实,感觉也一样。心中似乎不只一人,一个永远在昨天,一个或许不会出现在明天,有机会的是后者,心动者或合适者唯有她。浓墨也好,淡然也罢,都是值得抒写的情态;无论含蓄,还是通俗,都为真情实意的流露;或是平和、或是急切,皆是盈柔的寄予。
我寻觅中找到她的座位旁坐下,我忘记了外界环境,趴在桌子上握住她的手,记不得当时的半点心理活动。在另一方时空,我牵着喜欢之人的素手,如羊脂玉般的触感,温软而又令人心动。午夜梦回,怅然若失。我不知道有没有遇到那个,哪怕终其一生也未实现梦想,也觉得心满意足的她。但我似乎已为她放弃了择偶标准的条条框框。
“心非草木,怎堪无感?”感觉兴许每况愈下,但我愿其与日俱增,可时常竟不想把握,宁愿错过,遂美其名曰:等待。别时容易见时难,自予而藏待来朝。终是言无可言。总觉得主动会掉价。内心大多平静而复杂。看到了太多别离,已然麻木。忆往情渗于旧人旧时光,一往情深而义无反顾于她,这或许只是美化后的产物。她会是谁?
在这大概不会寄予出去的纸张上,我都含蓄到不敢称“你”。我在等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我不奢求可以永恒,只想和她彼此陪伴,同行一段路,最后可能留下我一人独自消化回忆。我希望我的遗憾与你有关。在别人那里,心绪泛漾的感觉到这个程度早已可以被定义为喜欢。
那条遗失的围巾在另一个时空永存着。现在是逃不掉“遗憾与你有关”的了。要么一直温存于心间:错过之遗憾;或者成功相眷于来朝:终于分开之遗憾。究其底谓贪心,可谁不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有人说让自己放弃的方式是无休止的对她好,直到对方的态度让自己甘心。我不太可能这样,在不过多打扰下,我有我的坚持。自己能较好的面对孤独、找到自己的频率、足够自爱才是一段恋情选择开始的前提。
不住的想倾墨于这个本子。希望感觉长存,我也一直有抄的。可已无特别期待关于她了,憧憬依旧,平淡也好,如此才有长久的可能性。涂涂抹抹是自然而然,从来不用“准备充分”。轻浮之愿景:愿长长久久~
«眺望 与涵寒假»有我人生中第一张插图,虽然水平欠佳,拙劣无章,可也意义非凡,踏出了具有里程碑的一步。分享欲包裹着小心翼翼,应该也是好感附有几分自持。有一天,我会向她平淡的讲述自己二十一天、十一个小时,绘那幅插图的心情,“她”会是你么?抑或并不止步于你?无论是谁,那个(那些)人一定对我十分重要,并且具有与我(很)近似的频率,这也极大的影响着彼此的敞开程度。
唯一性是“重要”的前提吗?就拿爱情来说,人一生很大可能不只遇到一段,所逢而相应时间对应的那一人,人生前期的你大概会觉得TA便是自己的唯一、全部,真希望往后余生皆是TA,可能说真的并非不可复制,可是当下的她会是独一无二,这是一种情感态度,此之谓:初恋。
告白表达出来总是好受很多,我也会由一些平常原因所困,也会胡思乱想,感性裹挟下,我也会保持几分清醒,尽量不迷失自我。反正我前面也说过:已然逃不掉遗憾与你有关。初恋不只是一个人,也是一种情感状态、心态(情态)。我尝道:初恋者念之愿相姻,相姻者待之若初恋。这个本子将会成为你我共有之物,若成功的话……你说你10点回去,我想马上去亲手赠予你这个本子。
4 «敞开 漆空幻月》2025.1
除了浩颜自己,没人比我更了解他的种种,我相信我们对自己的认识都是深刻的,也就更加知道了个体的局限,而有着一丝宏博的爱愿在心魂流泛,只有真正在落墨之闲,的我们才能完全的敞开。这是初恋时还未诞生的,和诗情长常寄予者不会眺望的,而“纯挚火炙,流转及里”者少有的。真正的敞开,为我和浩颜所独具。那心魂的袒露是少有的,更是危险的,个体的差异导致了必要的防范,毕竟你非我,我非你。
我和浩颜在内心的相遇其实没多久,但我似乎参与了他的童年也见证着他时下的少年时段。我们可以说相见恨晚而浩颜对于我而言似乎又无时不在,我们是心有灵犀而又似乎阻隔了太久。直到不久前我在自己回忆的昨天(泛指被意识改造的过去),看到的一个十六岁少年,灵魂的眺望却不限于十六岁,看到了他的过往云烟,又不住的想窥视他的未来。内心的彷徨照见了一缕神思,由我出发绘成了一道独特的心绪,他多愁善感、早熟深沉,他乐观开朗、情感真挚,他的独特不是因为那些心绪之特点,而是因之他是他。他就是蓝浩颜。
“你快乐吗?”浩颜在我身后说道,“我也知道真正快乐的人是不会想自己快不快乐的。”
“呵呵,想了又如何?”我把电筒照向他,“如何?比如说见山不只是山,看水不只是水罢了。”
浩颜示意我继续往前走,继而道:“见山不限于山,看水不限于水才好呢!”
这里是一条蜿蜒狭长的小路,左边是铺过去的半山玉米耕地,右边自然也有耕耘,而不知为何作物。清风阵阵拂来,静静听着玉米长叶在身旁哗啦啦的作响。漆黑的天空正挂着一轮幻渺圆月,月光下隐隐能看出这是半山腰的风景。
无言中开始缓缓爬坡了,浩颜打破沉默道:“我们都爱自由,可是换取片刻所谓的自由是失去未来更多的自由,该怎办?”
“你是说现在满足了不想读书的意愿,未来会有更多不情愿的等着我们?”
“一定是逃避吗?”
“你知道自己心中追寻的,其实也不失为另一条出路。”
“你看我们现在爬山之路,能说是最近的吗?我其实不只一次去过山顶,我也知道不少路径可登顶。可你第一次接触此山时,你只能凭借以往经验,一次也只能选一条似乎通往山顶的路摸索着走。我们所走的这条路在之前是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哪条路最近最好走的,黑暗会影响人们的视线,有时也会干扰个人判断。没有人能切实站在你的位置瞻望未来,并替你出谋划策,他们没有你的经历,只能以各自的经验尽量给你建议,谁又能说什么是最好的呢?连我自己也看不清我的未来。‘课本’是我痛苦和迷惘的根源,而又似乎是我梦想的前提。我好像必须要走我厌恶的才能拐个弯抵达心魂所期盼之地。可我不喜欢的又能坚持多久呢?有人就借此说我太悲观,可是事实摆在面前,说不得自我安慰的乐观。乐观主义的人是浅薄的,但经由悲观主义而产生的乐观主义者,则是历经世间百态后再次肯定人生的人。”
“我又何尝不迷茫,‘课本’之枯乏与‘兴趣’之难就,时常让我内心矛盾困苦。我已经写过太多扣此主题的随笔了,可终究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现在想到这个疑难有的只有逃避。我对我的环境很满意,可就是这个应该让人怡情悦性的地方,却诞生了我这个一天没事想太多的人,或许这没什么,也在正常不过。我没有坚定的观点,这可能是我痛苦的根源(我终究是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吧),我认为所有命题的否定都错不了,有的仅仅是不符当下时局。面对两个对立的观点,我试图求寻第三条选择,企图综合观点,雨露均沾。可当下就是那样逼迫人必须做一个选择,我不喜欢上学(不愿用读书这个棱模两可的词),而我大概会继续逼迫自己上下去,这样我就失去了不上学的风景。当出现第二种选择时,往往是机缘而同样也是陷阱,遥看脚下没走完的路,和那动人的另一个可能,它们都是机缘也是陷阱,这两者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所有还不如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选择,做自己人生的主宰,举步之内无需周全。我逃避了当下不想做的,未来或许会有更多不情愿的等着我。我不知道我最终是如何抉择的,反正都有该有的风景等着我,这上面没有两全!”
“我若写小说,一定会有很多韵深涵厚的哲思在其中。我不想一味的写人物、情节、背景的串联,所以我就很喜欢老史的«务虚笔记»,它给我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我觉得写作不应该把‘我’藏的严严实实,又仅仅是完整的故事的呈现。这样可以说有些丢了西瓜捡芝麻,作者的对人物、情节的拼接和组合,其中的心绪流动是很值得表述的呀。写作也应该有一些少经修剪的小枝小叶呀。我不认为作家能塑造除了自己以外的完整、真实之人物,作者大概是和人物的原型,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交谈、接触后,于是有的塑造的灵感。所以大概不用虚构所谓的完整,而幻想的真实建立在历史的可能发生上。一本书的人物之所有混淆、部分破碎重组,便是作者本人了,所以作家不是塑造而是收造,或者说是书中人物塑造了作者。作者只能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所以都是以己之光拓展他人之明,以己之晦揣测他人之暗。”
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山顶,或者说一步一山顶,山顶不就是距离平面有一定相对高度差吗?你在半山腰不也相对山脚的山脚是山顶了吗?我和浩颜到了所谓的山顶,由于四周一片黑暗,月光和手电筒也不能拓宽我们的可视范围。就只知道这里挺空旷,依旧有耕地,在这平坦的土地上,我和浩颜席地而坐,只有我们两人,或许只有他会陪我来到这个地方。如果有这样的女孩儿将是我一生的幸福。这里或许不是迹稀之地,可这个时间在这个空间,是这一个似乎只能容纳两个人的世界。
这时我和他再无区别,我们一直是一个人,甚至这次怡情漫游既不是我的印象,也不存在于我的记忆中。天地何其广阔,想要寻得如此之境多么容易,可都只能飘荡在漆空幻月之下;世间佳人数不胜数,可是能陪我入境者,哪怕是行于幻渺终于梦想之人,也没有。孤独的灵魂于是发起眺望,欲于自己的昨天寻得一份动人心绪并脱离出来,再现于所谓«漆空幻月»中,成为心之慰藉。
4 «泛柔 或者滥情》2025.1
“恣情取醉且一乐,尽愁还当心上人。所思天长无音信,别绪无垠邀望舒。倾予芳心给回忆,泛余难平盈眶泪。”(«协慰酌》2024.4.30念凡)
“鹏鹄凌浮上九霄,意在万里志青溟。劲风弗歇长遨空,所思天远宛比邻。凤鸾佳音泛难平,眸瞥倩影倾柔爱。瞭兮地久亘同连,誓就诗情冠古今。”(«凌浮鹏鹄志》2024.612予汐)
“尘寰姝女纵难觅,尘客纷纷堪得淑?尘间一姝略拨弦,奈何之始俗终尘。不明以谊言几何,无意唯为不逢时。未以无分致来朝,最是致友方存情。忧乎愁哉寻其安,学隙偷逸半掩思。俗之不摒尘不厌,而谓含淑心有似。”(«尘姝》2024.11.27赠涵)
“念凡”之牵念者——云沐凡,“予汐”之受予者——李颖汐,“赠涵”之友伴者——陈诗涵。其实她们皆是蓝浩颜的牵念之人,也都是或曾是寄予的对象,亦是一开始以友相伴而愿如此下去者。
都是柔情的泛动,或许也是情感的泛滥。有文字可考的诗情,而不只是诗情的焕发,差不多是两年前的这个时候开始。赋诗写作,不限于是保留下来的心绪产物,还有那些想写而没灵感,有灵感而没写的流失之思绪。其实每时每刻的任何思绪你不可能说全无作用,就算没有表达出来,亦或被你称为胡思乱想者,难说不会成为未来“写作”的倾诉之物……所有思绪的流动,心情的泛漾,以及灵魂的眺望都可以归于——写作(不一定得写)。
“为什么我不只对一个人有感觉”蓝浩颜十分不解而又似乎不只一次的问:“都是感情吗?或者和爱情有没有干系呢?”
我随手开了瓶可乐给浩颜递了过去:“以前你好像最喜欢喝AD钙呀,现在又不会拒绝我手中可乐,而你可以说对其它饮料没有想法吗?”
“这是为什么呢?这、这没关系吧。”浩颜想了想说道。
“你能避免喜欢上AD钙吗?你或许第一次喝的饮料不是她,但就是不住的在众多比较中选择了她,因为她有吸引你的地方;而你不会拒绝可乐,是因为我打开递给你了,更是可乐好喝而你不排斥,你虽然还是想着AD钙,可是她不在你身边,或者因为一些原因,你不能再喝或许不能买到她了,可你还是无可救药的喜欢着她,而这并不影响你当下喝几口可乐,你现在想喝,远水救不了近火;而在其它时候,比如你在商店买了其它饮料,AD钙没有,而可乐喝腻了,你又选择了第三者,这也再正常不过了。这没关系,可和我类比的却又有关系了。”
…
接受这个既定事实,不代表我不再纯挚专一,就像看清生活真相依旧热爱它。我愿违背本能久久怀揣着这份感情,可能没人看得出这个时候我又是对谁。可感情就像梦想一样,只能冷暖自知,没有人可以和你完全感同身受。
我不知道会不会把握住她。以往的心绪之表诉我若完全不保留,那么现在我纯挚火炙的倾诉又能不被浪淘掉多少呢?火锅消灭不了所有汤,但能不要这么多吗?经历了,比比皆淡忘,留下来的就是“言简意赅”,而那没留下任何痕迹的,就没发生过、不重要了?不要相信大脑对记忆的保留性筛选,你很难决定自己时下想记住的就能在未来一直不会消陨。现在你保留下来的记忆都是你的意志想的吗?我不知道,反正我都接受,回忆也在美化过去,我也从没想过忘掉什么。
不想忘,可能是对不能改变的既定之妥协,是自我安慰的乐观。我可能是,但不全是,平白无力的说法是:我更把旧人旧时光看作自己的宝贵经历,或痛苦亦或美好,都是我成长的一部分,我不想忘的也是曾经那个毫无保留的自己,其经验(教训)也不可替代。而你也会成为曩昔旧人吧。没有开始何来结束,没有拥有就不谈离别了。
5 «寻觅 恰逢其时»2025.2
我也在不断寻觅自己的风格、个性,其中新颖有多少,我也不知,而我觉得潜质是有的。我不喜欢那些早已说滥、用腻的道理和表达方式,笔下我在尽量避免。可这有谈何容易,我认为没有绝对的新颖,总是有所依凭来创新的,总是有源有迹的,只是可能无法寻到。
韩寒不喜欢各种修辞手法和华美的表达,这样的文章读起来竟也并非索然无味,除了老史,他是我喜欢的第二个作家。电影幕后的«告白与告别»我无缝衔接的就二刷了。
不可能整本书都让人捉摸不透,至于可读性有多少就看作者把控了,我写得就很随意,自由心绪的抒写嘛。看不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表达方式的深度和表达内容的深度。古文我想就是有表达方式的晦涩,后者就比如专业用词让人不解。
……
做事无法逃离意义的牢笼,总是以此为喜欢的标准,而无爱又怎坚持至今?可做就有喜欢,学校如此,日久生情中交往着看也是。一般不适用于对人。权衡利弊下,我选择爱上你,这是不是病句,不言而喻。(很多“总是”,可能并非词所达意,只是当时想这么表述,而真伪难以考察,也没有必要。)
我们有时很难确定有无意义,总是义无反顾的一往情深,赴汤蹈火的交心,自甘献出真心,无怨无悔的伤心。故事到最后可能存怨有悔,但过去式很久时就会心甘情愿的承认她只能永远留在昨天了。所谓孽缘,没有爱错,同一个人不在当时相遇,你或许不会喜欢,都是恰逢其时。可能你愿意后悔没有选择做朋友,除非你甘愿献出那些珍贵回忆。
最爱的写作都有目的性,可喜欢真的无需理由,自由意志沉沦不用恰逢其时。
欲落名与现实普通且局限的矛盾,都不是什么喜欢可以冲淡的。没有遇到那个哪怕终其一生无法实现梦想也感到知足的她,或许有,只是无法预知明天,贪妄就没必要了。
人大多和表现的有出入,扮演着形形色色的角色,习惯了各种面具。白昼之魔力在于,它可以框限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让其在一定模式“有条不紊”的运行。老史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尽情神游于寰宇,他就是一缕沁人心脾的和风。夜深人静时我大多选择入睡。其实圈限人们不是白昼的身份,而是他们自己,就像我一样,有些个体的局限和思想的束缚。
我下笔于禁锢的白昼,喧闹中开辟静谧,在落墨之闲畅意抒写,倾诉于笔墨,自得于其间。不是追求崇高,而是以爱出发,从心所欲,起于兴,发于性,终于行。追寻动人的心魂,喜欢具有高级感的表达,并不是有多了不起,只是追求不同,喜欢各异。
6 «闲感 常日所抒»2025.3
我的思绪依旧杂乱无章,也浩如烟海,想记录下来的却寥若晨星。词藻华丽与否都可以记述相同的内容,都各有其优势,而现代人更喜欢阅读现代文。咳咳,我很多所言所道没经过什么“抽样调查”的科学依据,但也并不代表那些哲思不存在。其实我挺反感“道理”这个字的,可能是它前面经常加个“大”字,就连同着粘上一些贬义意味。而用“哲理”就完全不够格,就像对我而言把写作称为文学一样,以及什么哲学、经济学之内的都是学者的事儿。
每个作家都有一系列录入标准,你觉得惟妙惟肖的他可能觉得不值一提。当然,我只是一名写作者。随笔(相当于散文、日记)或者更适合我吧,但我也想尝试写长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亦像优秀漫画一样加入一些奇幻元素(奇幻和玄幻,我没有划界限)。
公园里的矮树在铁丝的规范下生长出理想的模样,人的一生似乎有太多自己无法做主的决定,我好像也逃不过如此,可我很满意脚下走(过)的所有路。矮树当然没有思想,只能随波逐流,那些想改变命运的也有随波逐流,这个词不绝对为贬义,可以是变通圆滑,所以另有个词叫——和光同尘。房间里闪耀着不只一盏灯,但都不分彼此的点亮着房间,要表达的应该是接受世俗,绝不自认不凡、自命清高。其实又哪有“绝不”,也要看如何定义。
我不断拟出观点,又不停推翻观点,其实任何观点都是我的想法,没有绝对的正反黑白,这个思维更是我目前所推崇的。
我感觉我是第一次刻意在生活中找素材——花各有花季,树也不同绿。枯叶挂枝头,也有其意义、魅力,他有他的坚持,我认为毫不逊色满枝绿叶。既然把他拟人,又为何评价?对于他者还是少评价。
……
看书不该拘泥于一天看多少页、多久,虽然这也不失一个目标,可不是收获的量化,收获几何真的要看自己怎么定义,记住了多少金句,还是写作中作用到了多少,都是模糊不清的,更多的看了之后都是一个或深或浅的印象,所以以上所有阅读量化方式都可以成立,不是非得是什么才好,我觉得还有个不可或缺的意义——享受阅读,沉浸其中。
我没介绍过自己。可以叫我静宇。“生日”也可以韵深涵厚。小时候觉得笔画越多那个词越高级,去年就是认为古文的表述就是更有深度,目前感慨词语内涵的返璞归真,那些司空见惯的词在作者的一些定义、塑造下,焕发着新的活力,带着读者切入不同的视角。
我觉得说认定(认为、定义)更好。我曾认定过塑造、凝望,而眺望有几分借鉴于老史,瞻望是眺望的引申,梦趋于模糊,也正是认定如其词(哦!在«四 思念》中)。
我想谈谈我曾看过的老史对生日的见解,更多的被我主观化,原样已经“惨不忍睹”(或者是我自己全新的见解,不重要)。我生日是2008年3月19日,我四、五岁那年在贵阳的自家院坝和我爸堆雪人。我生日过后便已经有了我,可我那之前未保留半点记忆,所以我还有个生日是堆雪人那天。我的可查记忆从那时开始,从那时经由我自己出发铺开了广阔的世界,但那时我的世界也小到只有我们一家四口,一个三室一厅,以及小区和常去的公园。人是被分开抛到这个世上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本质——隔离。没有完全敞开的心魂,没有人可以完全感同身受,就像无法跟随一个人自始至终而无法塑造一个真确、丰满之人物。
的确在我小时候发生了很多,日子是每一分每一秒的度过的,可是仍保留下来记忆、存在过的痕迹,真是寥寥无几。或许曾经的记忆比自己想的多得多,可待触发。昨天给我金鸿一瞥,让我难受或难堪或难平,更多的是淡然自若,过去给我的杀伤力多少苍白无力。过去只是一段时间的过去式,可昨天就是经由自我意识塑造的曾经,是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
网络打开了线上的一条全新交往途径,寂寞者便有了倾诉的方式。寂寞时总是向他人寻求慰藉,是杯水车薪,是治本不治根。空虚寂寞时应该向内出发,找到自己真正的爱好。无聊是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他是寂寞的前身,不具贬义,就像孤独一样。无聊时是找到自己的很好条件,只有找到自己的频率才能寻求到和自己同频之人,就像爱人先爱己。孤独是成长的必修课,它和无聊伴生,欲活出自己便得尝尽孤独、无聊,然后享受它们。这里不谈成功,永远在路上,逐梦之径,道阻且长。梦想之难以实现,才体现其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没有人可以剥夺你心怀梦想的权利,而没有梦想也可以是一种梦想。梦想可以改变,随着心智的成长、年岁的磨砺总有变动,所以我觉得一味的不忘初心只是故步自封、作茧自缚。我不太了解他,也只是略做建议,不敢妄加评价,其实也可以没有说他,毕竟总有这种现象。你记住,不要迷失自我,要先爱自己,有分享欲是好事,敏感也没什么,要于对的人,才能体现它的好。
7 《两全?》2025.4
写作者塑造的主角一如既往和自己或原型存在亘古不渝之差异,不仅是由于不能跟随一个人自始至终、只能局限了解,而塑造不了真实、丰满的他者,其实说是塑造就已具有理想性,上言之差异也是因为——不想。不愿让角色和原型有太多相同,似乎写作者都不想让其如出一辙,我认为写好可见的或认识更丰富的远比落墨于自己不甚了解的世界、人生和生活更具智慧。确切的,两者相似度应该按需而塑。总的来说,只要写得好,怎么来不是重点。
我们难以具象一瞬间的价值,都稍纵即逝,来去了无痕。我写不出犀利尖锐的文章,做到深刻动人也难,新颖创意亦不知有多少,可不是谦虚,看我杂乱无章的心绪,甚至前言不搭后语,毫无逻辑性可言。这种类似的废话我要删掉很多。
……
文字很难表达好我那种常存己心的心绪。对立的心绪(观点、想法、立场等),如爱恨缠绵、得失相伴、是非周旋中堪两全否?这世上究竟有没有绝对之两全?要完全兼具两种优势,得完美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或取之彼,却高于彼,完全凌驾其上,所得之新心绪完全升华到另一个层面。
举例:高调还是低调的好?前者可以是豪情奔放恣情不羁,也不都是贬义;似乎后者更口碑载道,人们常说待人处事就得谦逊低姿态,这是强者的心态。高调可演变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过分的低调也可以是自卑懦弱扭曲原事物。
想两全可以说:低调也好、高调也罢,人应该个性发展,或是缺点,也可以被发展为个性的闪光点,似乎说扬长避短也无可厚非。亦可道:人都是多元化的,同时兼怀低调和高调才是常态,人都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只是有些人选择逃避、或平衡得好。
凭刚才那缕感觉诞生的因由,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或说并不能使我太满意。
我常以为这种想法高于所有,实则每个观点都能脱颖于一切,却又可拘泥于一些心绪之下,比如,事事求两全的心绪就可能屈于:“接受没有绝对的雨露均沾,缺憾亦是美满,选择一种心绪,并笃行,哪怕未能两全,也足够处事应世了,它并非必要,何必徒增忧烦?”
再例如:辍学和不辍学为什么不能两全?不能在辍学中感受自由不羁且自学自强,并在上学中受尽系统熏陶并拿下学历。
(两全)只能说:一路有一路的风景,不能都体验,但各有各的璀璨绚丽。(所以我创作了《十一 明天》,虚设可一睹多路风景。)
两全也可以是条件。我说过的多虑而依旧笃行是我两全后的产物,那能不能把“多虑而依旧笃行”和“两全”给两全,说三全也可以,很多时候可以看作不只两方。嘿!你想名词千千万,那得多少全了?有没有一个文学界的“大一统公式”?
说“所有”有些绝对了,部分名词都可以成为一切的概括和归宿,比如禅意,我看来是恬淡寡欲,宁静心清,谦逊睿智……这种被大部分人称为称颂扬扬(我也挺喜欢),说是趋之若鹜有些不好听了,那我呢?是胡思乱语吗?
我所言的应该哲学上有确切专研,从那其中看,我这些言语也就晴空朗日风平水静了。
人的终极追求是什么,说俗了,是最崇高之追寻谓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