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地域语言趣谈04
读书||地域语言趣谈04
近来,读杨志军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该作品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其中,有许多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民族语言,值得细细品味。在此不揣浅陋,选择几例,与诸位分享。
作品中,人物对话里有这么一句“我连一点糌粑渣渣的意见都没有”。
“一点糌粑渣渣的意见都没有”可解读为两种意思——①全然接纳:糌粑作为日常必需品,食用时连碎屑都不浪费,隐喻对藏族饮食文化的深度认同;②幽默自嘲:以夸张语气强调“毫无保留的支持”,类似“完全没毛病”的俚语化表达。
“糌粑”是藏族传统主食,承载着高原生活的生存智慧与文化认同。其制作需经历青稞炒制、研磨成粉,再与酥油茶揉合等工序,象征着藏族人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与珍惜。而“渣渣”一词出现在中文口语中,“渣渣”常指碎屑或残留物,含“微不足道”的调侃意味。



糌粑饮食具有“不可拒绝性”——糌粑在社交礼仪中的地位十分特殊。藏族待客时,主人会主动奉上糌粑与酥油茶,拒绝被视为失礼。食用时需用手捏团,象征对主家心意的尊重。
“一点糌粑渣渣的意见都没有”表述或暗示“即便想提意见,也因文化习俗而无从反对”。
糌粑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及微量元素,搭配酥油茶可快速补充高原活动所需热量。其独特口感(酥软奶香)与营养价值,常令初次尝试者迅速适应。作家用这样的词汇,可以此表达“被征服后的心服口服”。
藏语中虽无“糌粑渣渣”的直接对应词汇,但类似情感可通过以下方式传递——①谚语类比:如“糌粑碗里没有剩”(ཇ་ཕོར་ལ་སློག་མེད),表达对食物的珍视与满足;②行为隐喻:食用糌粑时“舔碗底”的动作,象征彻底接纳与喜爱,与“一点糌粑渣渣的意见都没有”的表述异曲同工。
在《雪山大地》中,通过糌粑的文化符号与口语化表达的结合,既凸显了藏族饮食的不可替代性,又以轻松方式传递了文化认同感。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303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