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糊用工到精准赋能的进化——干就对了(11)
读完《干就对了》关于岗位职责设计的章节,最强烈的感受是:清晰的岗位职责不是束缚员工的枷锁,而是释放生产力的加速器。书中用"四作用-四步骤-五注意"的框架,颠覆了传统岗位说明书"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形式主义,展现出组织精细化运营的深层逻辑。
职责不清是最大的组织成本
书中指出"权责归属不清"会直接导致协作效率崩塌,这让我联想到许多公益项目的通病——志愿者既要做活动执行又要管物资采购,结果两头落空。阿里通过"关键产出内容"的界定(如"社区运营岗"的核心指标是老人月均参与率而非活动场次),让员工从"什么都要做"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正如我们在老年项目中,若明确"健康专员"只需负责血压监测数据准确率,而非同时承担健康讲座邀约,服务质量会提升30%以上。
量化是善意的刻度
"对工作内容进行量化"这一步骤极具启发性。书中举例客服岗位将"服务态度好"拆解为"30秒响应率≥95%""重复投诉率≤3%"等指标,让软性要求变得可衡量。这启发我们在设计老年活动专员职责时,不应笼统要求"提升满意度",而需设定"活动后24小时内收集20份有效反馈表""投诉闭环处理不超过2小时"等具体动作。这种量化不是冷冰冰的考核,而是给员工指明努力的确切路径。
动态职责背后的进化思维
最值得借鉴的是"岗位职责不能一成不变"的警示。互联网公司每半年调整一次JD(岗位描述)的实践,对比许多机构五年不变的岗位手册,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组织活力。老年项目在从"线下活动"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型时,必须将"短视频运营""社群裂变"等新能力写入岗位职责,否则团队只会用旧地图寻找新大陆。
颗粒度决定专业度
书中"切忌大而全"的提醒直击痛点。一个包含"策划、执行、宣传、复盘"所有环节的万能岗位,往往意味着所有环节都做不到80分。我们正在试点的"老年项目分工铁律"——任何岗位的核心职责不超过3项,辅助职责不超过2项,就是对此的回应。当文娱教练只需专注"课程创新"和"学员技能达标率",而不用分心处理场地预约时,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