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共享、共有、共在
既然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互动生成的过程,课堂就不是属于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享、共有、共在的课堂。
回望教育史,我们曾长期陷入“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二元对立。传统课堂里,教师是知识的绝对权威,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某些激进改革中,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弱化了教师应有的引导作用。这两种极端都割裂了教学的共生本质。实际上,教与学如同呼吸的吸与呼,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面。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早已指出:“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教师的价值不在于单方面灌输知识,而在于创造让学习自然发生的条件,正如园丁培育花园,不是制造花朵,而是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
实现课堂共生需要教师具备特殊的素养与勇气。教师必须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敢于承认自己并非全知全能。教师的价值不在于知道所有答案,而在于能够提出好问题,组织有效讨论,并在适当时候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架。这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敏锐的课堂观察力和灵活的教学机智。更重要的是,要有真诚尊重学生思想的教育情怀。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正是这种教育情怀的最佳写照。
课堂共生性的实现还需要制度与文化的支持。当前教育评价体系往往过分注重可量化的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质量。学校管理者应当鼓励教师尝试对话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共创提供宽松的环境。同时,课堂物理空间的布置也能促进或阻碍互动——固定的讲台与排排坐的课桌暗示着单向传授,而圆桌或小组布置则自然引发讨论交流。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时代已经终结。但正是这种“去中心化”,使教育回归了其最本真的状态——师生作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共同探索未知,相互启发成长。这种共生关系不会削弱教师的专业性,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不依赖权威的情况下建立信任?如何在尊重多元的同时确保讨论质量?如何平衡预设目标与生成性学习?解答这些问题,正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课题。
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那简单的“共享、共有、共在”之中。当我们放下“一言堂”的教鞭,与学生真诚相遇时,课堂便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思想与思想碰撞的圣地。在那里,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着人类最崇高的精神活动——在相互启迪中,各自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才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328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