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生
姑家的妹妹结婚,我们都去礼堂捧捧场。
上午10:58分,在开席之前,主家放了十几分钟的鞭炮,还有几个响亮的礼炮,氛围感立马上来了,喜庆的气氛溢于言表。
礼炮响过之后,立即有四位清洁工人围拢上来,手拿扫把,作势清理残留的鞭炮纸和炮盒。姑姑小跑着奔过去给每人分了一个红包。我不解地问姑姑,这都要给红包吗?姑姑见怪不怪的告诉我:“这是必须给的。没看到这四个人已经在附近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吗?如果不给,他们闹起来,说点儿不好听的话,大喜的日子就烦心了……”
明白了,在喜庆的日子里和喜庆的氛围里,一些人可以利用这个氛围谋取一点利益。只要主家在意,只要主家不想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只要主家想听到贴合氛围的吉利话,那就为他们发红包。他们拿到红包,有的还会专门的为主家表演一段吉利话,就像京津地区的快板表演一样,让听了他们话的人心花怒放,喜上眉梢。
那些沿街的商铺,每当过年那几天,也有一些人挨家挨户的送吉利讨礼钱。一般他们会送一张千篇一律的印刷的财神像,然后说几句大吉大利、财源广进之类的吉祥话,大过年的,谁家也不会让他们白送,少说要给他十块或二十块的礼金。有的时候,一天要接好几张财神,可见做这个营生的人还不少。
还有一些有一定表演能力的人打着快板,堵在商铺门口,说唱一些生意红火的段子,主家听完段子就需要给钱了,如果主家不给钱或者给的钱不令人满意,他们还有一个听了叫人心情极度不佳的段子可以表演。
又想起小时候还有挨家挨户进门乞讨的人,除夕的夜晚总会有一两个人敲门进来,嘴里说着新年好、发大财之类的吉祥话,双手作揖,姿态谦卑谄媚,大过年的,每家多少都会给一点儿钱,总不会白辛苦。过年也是那些乞讨人大丰收的日子。
喜事来临、喜庆的节日里,人们都愿意听一些吉祥如意的话,让自己心里舒舒服服;做一些顺心遂意的事儿,把喜事和节日过得顺顺当当,妥妥贴贴。
也许讨喜钱这个营生一直都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变换模式,演化成不同的形式。为了吉庆祥和的喜庆气氛,发喜钱也是一件吉利的事儿。只是希望讨喜钱不会变成某种形式的道德绑架,给主家带来困扰就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