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仨》中,读懂爱与人生

初读:走进《我们仨》的世界

钱钟书说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以温婉的姿态操持着家庭的琐碎,将生活经营得温馨满溢,又凭借着卓越的才情在文学的天地里肆意驰骋,用灵动的笔触勾勒出世间万象,留下一篇篇令人赞叹的佳作,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开篇,杨绛先生那句 “我们俩老了”,平淡又自然,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回忆的大门。初读时,就像在倾听一位邻家老人缓缓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有着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书中描绘的一家三口的生活场景,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却处处充满着浓浓的爱意。钱钟书先生对杨绛先生的体贴,为她做早餐、在生活小事上的依赖;女儿钱瑗的乖巧懂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读书、聊天、散步的画面,都让我不禁想起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温暖时刻,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而读到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时,那种悲伤与不舍开始在字里行间蔓延。杨绛先生用细腻又独特的笔触,以梦境的形式讲述了丈夫和女儿的离去,起初我有些困惑,反复读来,才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尽悲痛。那种眼睁睁看着亲人逐渐远去,却又无能为力的无奈,让我忍不住为之动容,眼眶也渐渐湿润。 初读《我们仨》,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亲情、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再次深入其中,去探寻这个温暖家庭背后更多的故事 。

杨绛与《我们仨》的创作故事

杨绛,这位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文学大家,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1911 年,杨绛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开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 ,曾任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他热爱生活、读书作诗,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杨绛自幼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32 年,杨绛赴清华大学借读,在这里,她结识了一生的挚爱钱钟书,开启了他们浪漫而又温馨的爱情篇章。1935 年,二人喜结连理,随后一同前往英国、法国留学,在牛津大学的 “饱蠹楼” 里,他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享受着学术的乐趣,还迎来了女儿钱瑗的诞生 。

回国后的杨绛,在文学创作和翻译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她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等深受观众喜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更是被公认为最好的译本之一,在 1986 年被授予西班牙 “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 。然而,在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杨绛最为珍视的,始终是她与钱钟书、钱瑗组成的温暖小家庭。

《我们仨》的创作,源于 1995 年冬天编辑董秀玉的约稿。最初的设想是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绛写父女俩,钱钟书写他眼中的母女俩。但命运却十分残酷,定题时,钱钟书和钱瑗都已住院。1996 年 10 月,钱瑗患癌,即便身体每况愈下,她仍在病床上坚持写了五篇关于家庭生活点滴的内容。看着重病的女儿艰难写作,杨绛心疼不已,劝她停一停,这一停,钱瑗便再也没有拿起笔。1997 年 3 月,钱瑗离世,次年,钱钟书也撒手人寰,接连失去两位至亲,杨绛的悲痛可想而知 。

但杨绛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她先完成了《斐多》的翻译,接着为《钱钟书集》作序并定稿出版,还整理了钱钟书生前的大量笔记,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钱钟书手稿集》(40 卷) 。在完成这些繁重的工作后,杨绛终于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我们仨》的创作中,用了四年时间,回忆和整理与丈夫、女儿在一起的生活点滴,将这个特殊家庭 63 年的风雨历程,都写进了这本书里 。《我们仨》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杨绛对亲人深深的思念,是一个家庭爱与温暖的见证,更是她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深情回望。

书中的温情岁月:家庭生活点滴

(一)求学时光的趣事

1935 年,杨绛与钱钟书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开启了一段充满新奇与挑战的海外求学之旅 。初到牛津,他们寄住在老金家,每日三餐虽有供应,可习惯了中式饮食的两人,总觉得难以饱腹。杨绛心疼钱钟书挨饿,便四处寻觅,终于租到了一个能自己做饭的住所。

在这个温馨的小窝里,两个从未下过厨房的 “书呆子”,开始了他们的烹饪 “冒险”。有一次,店里送来了扁豆,他们看着这陌生的食材,满心疑惑,一边剥着,一边嫌弃壳太厚、豆太小。杨绛突然灵光一闪,意识到这是专吃壳儿的扁豆,于是尝试焖着吃,没想到大获成功,两人开心得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还有活虾,杨绛自信满满地说要剪掉须和脚,可刚剪一刀,活虾在手中抽搐,吓得她扔下剪子和虾,逃出厨房。钱钟书见状,笑着安慰她,还耐心地跟她讲道理,说虾不会像人一样痛,最后决定以后由他来处理活虾 。

他们就像两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在厨房这个小小的天地里不断探索、尝试,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渐渐掌握了烹饪的技巧,每一次的成功都让他们欢呼雀跃。这段做饭的经历,不仅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还为他们的留学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成为了他们日后回忆中最温暖、最珍贵的片段。

(二)钱瑗的成长与家庭互动

1937 年,钱瑗在英国牛津出生,这个小生命的到来,让杨绛和钱钟书的世界变得更加完整和幸福 。钱瑗小时候生得白白胖胖,十分可爱,钱钟书亲昵地为她取了小名 “圆圆” 。

钱钟书虽学贯中西,有着渊博的学识,但在女儿面前,却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充满了童心。他会在钱瑗的脸上用墨笔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还经常编顺口溜,给她起各种有趣的绰号,像 “猪噘嘴、牛撞头、蟹吐沫、蛙凸肚、红猢狲” 等,逗得钱瑗咯咯直笑,满屋子都是欢声笑语 。到了晚上,钱钟书还喜欢在钱瑗临睡前,在她被窝里塞各种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笔筒、毛笔等,等到钱瑗发现这些 “惊喜” 时,他便会开心得手舞足蹈 。

而钱瑗也十分懂事乖巧,深受父母的影响,她从小就热爱读书,聪明伶俐。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里,她总会安静地坐在母亲杨绛身边,帮母亲把书中叠着的纸张裁开,母女俩一起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随着钱瑗的长大,她与父母的互动更加温馨有趣。有一次晚饭过后,钱钟书和钱瑗玩得正起兴,钱钟书故意大声向杨绛求救:“娘,娘,阿圆欺我!” 钱瑗也不甘示弱,理直气壮地喊:“Mummy 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 钱钟书则把自己缩得小小的,紧闭着眼睛,调皮地说:“我不在这里!” 他笑得前仰后合,肚子里的笑浪都能隔着肚皮感受到 。这对父女的玩闹,让杨绛忍俊不禁,客厅里充满了温馨和欢乐的氛围 。

(三)相互陪伴与支持

在生活的漫长岁月里,杨绛一家三口也遭遇了诸多困难与挑战,但他们始终相互陪伴、相互支持,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

特殊时期,他们被下放到干校,生活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乐观面对,相互鼓励。钱钟书在劳动之余,还会给杨绛和钱瑗讲笑话、说趣事,逗她们开心,让艰难的日子也充满了笑声 。杨绛则细心地照顾着丈夫和女儿的生活起居,把简陋的住所收拾得井井有条,尽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钱瑗也十分懂事,她主动承担起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还会安慰父母,让他们不要担心 。

后来,钱钟书和钱瑗先后生病住院,杨绛不辞辛劳,奔波于医院和家中,悉心照料着他们。她每天为他们做饭、送饭,陪他们聊天,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在钱钟书住院期间,杨绛为了让他能吃到合口味的饭菜,想尽办法,四处寻找食材,精心烹饪 。钱瑗生病时,也担心母亲劳累,总是强撑着身体,不让母亲担心 。他们一家人在病痛面前,不离不弃,用爱和亲情相互支撑,共同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

独特的叙事与写作风格

(一)虚实相生的梦境叙事

《我们仨》的叙事方式别具一格,前两部分采用梦境的形式,将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与内心深处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氛围 。在第一部分 “我们俩老了” 中,杨绛开篇便讲述自己做了一个梦,梦里钱钟书突然消失不见,她焦急地四处寻找,这个小小的梦境,实则是她内心深处对失去丈夫的恐惧与担忧的体现 。而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更是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在这个梦中,杨绛虚构了古驿道、客栈和小船等意象 。古驿道蜿蜒曲折,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未知;客栈是她短暂停留、休息的地方,寓意着生活中的停歇与过渡;小船则是钱钟书所在之处,也是他们一家人短暂相聚的港湾 。

在这个梦境里,杨绛每日往返于古驿道和小船之间,去陪伴病重的钱钟书,而关于女儿钱瑗的消息,也在梦中若隐若现 。梦境的发展充满了悬念,钱老为什么被接去开会,接去哪里开会?为什么古驿道的客栈会有那几条禁令?为什么船上没有艄公艄婆?这些疑问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答案 。随着梦境的推进,我们逐渐明白,这看似荒诞离奇的梦境,其实是杨绛对丈夫和女儿病重、离世这段痛苦经历的隐晦表达 。她通过梦境,将死亡和离别这一残酷的现实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淡化了死亡的气息,将其塑造为别离,表达出她对亲人的不舍与深深的眷恋 。这种虚实相生的梦境叙事,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杨绛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

(二)平实文字的力量

杨绛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的渲染雕琢,却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在《我们仨》中,她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记录下生活中的琐事,却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深厚的情感和人生智慧 。

比如在描写他们一家三口在英国留学时自己做饭的经历,她写道:“一次店里送来了扁豆,我们不识货,一面剥,一面嫌壳太厚,豆太小。我忽然醒悟,这是专吃壳儿的,是扁豆,我们焖了吃,很成功。” 简单的几句话,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将他们初入厨房时的懵懂与探索,以及成功后的喜悦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她描述钱钟书生病住院期间,自己每天去医院探望的情景:“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平实的文字中,蕴含着她的孤独、担忧和对丈夫的深深牵挂 。

在回忆女儿钱瑗时,杨绛也只是用质朴的语言讲述着钱瑗的成长、懂事以及对家人的爱 。她写道:“阿圆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短短一句话,就将钱瑗与她之间深厚的母女情展现得无比真切 。杨绛用这些平实的文字,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温暖与幸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那些平凡小事所蕴含的力量 。她用文字告诉我们,真正的情感不需要过多的修饰,最平实的表达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

《我们仨》的现实映照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赛跑之中,为了追逐事业的成功、物质的富足,脚步愈发匆忙。据相关调查显示,超 70% 的职场人每周工作时长超过 40 小时 ,高强度的工作和忙碌的生活,让人们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回到家中,往往已是身心俱疲,除了简单的问候,与家人之间的交流也少之又少,亲情在忙碌与疲惫中逐渐被淡化。

与此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虽让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却也在不经意间拉开了人们情感上的距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时,每个人都低着头,沉浸在手机的虚拟世界里,刷着朋友圈、玩着游戏、看着短视频,忽略了身边最亲的人。那些曾经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分享生活点滴的温馨场景,如今已变得越来越稀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仨》的出现,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们日益疏离的情感世界,让我们重新审视家庭和亲情的意义。它提醒着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忙碌,无论科技如何发达,家庭始终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亲情始终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

书中杨绛一家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的生活点滴,让我们看到了家庭应有的温暖与力量。在他们的生活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平凡日子里的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当钱钟书生病住院时,杨绛不辞辛劳,每日奔波于医院和家中,精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而钱瑗也十分懂事,在父母需要时,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给予他们关心和照顾 。他们一家人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始终紧紧相依,不离不弃,这种深厚的亲情令人动容 。

反观现实生活,我们常常因为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忽略了家人的感受和需求。我们没有时间陪父母聊天,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没有耐心辅导孩子的功课,陪伴他们成长;没有精力与伴侣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共同经营婚姻 。等到失去时,才追悔莫及。就像那句诗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 我们总以为时间还很多,却不知道,亲情是需要用心去经营和珍惜的,一旦错过,就再也无法挽回 。

让我们从《我们仨》中汲取力量,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刻,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爱与关怀。多抽出时间陪父母吃顿饭、聊聊天,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多陪陪孩子玩耍、学习,见证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多与伴侣沟通交流,共同分担生活的压力,分享生活的喜悦 。让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放慢脚步,回归家庭,用心去守护那份珍贵的亲情 。

来个结尾吧

合上《我们仨》,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杨绛先生用文字为我们勾勒出的这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家庭,仿佛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深深印刻在我的心间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心灵的旅程,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了自己对家庭、对亲情的感悟 。

杨绛一家的生活,有甜蜜的欢笑,也有苦涩的泪水,但无论遭遇怎样的风雨,他们始终紧紧相依,不离不弃 。他们用相互的陪伴、理解和支持,诠释了家的真正含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都在忙碌中迷失了方向,忽略了身边最珍贵的人 。但读完这本书,我想我们都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刻 。

如果你还未曾读过《我们仨》,那么我诚挚地推荐你翻开它,去感受这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去体会那份浓浓的亲情 。相信你也会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收获对生活、对家庭全新的认识 。让我们在杨绛先生的文字里,汲取温暖和力量,用心去经营自己的家庭,珍惜身边的亲人,让爱与温暖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续 。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345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