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年:从塔山阻击战中走出来的军委副主席,曾率20人俘虏一个团

1948年,东北大地被战火染红,辽沈战役的硝烟弥漫在广袤的黑土地上。

塔山,这个位于锦西与锦州之间的小镇,因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它虽小,却是连接锦州与葫芦岛的咽喉要道,是敌军增援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军阻击的关键阵地。

塔山的清晨,弥漫着浓重的硝烟味,空气中弥漫着火药的气息和泥土的腥味。

张万年站在阵地前沿,望着远处被炮火炸得支离破碎的田野,眼神坚定而专注。

当时的他只有20岁,但那双眼睛里却透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与坚毅。1944年参军的他,从一名普通战士迅速成长为通信股长,靠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对胜利的执着追求。

他曾在解放鞍山的战斗中荣立两次大功,在给团参谋长全兆瑞担任警卫员期间更是两次把受伤的全兆瑞从敌人的魔爪中救出来。

塔山阻击战开始前,张万年接到任务:保障全团指挥通信的畅通。

他知道,通信线就是部队的“生命线”,一旦中断,指挥系统将陷入瘫痪。

他带领通信班,沿着战壕和田埂,预先架设了16条电话线。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铺设方式:有的埋在地下,有的挂在树上,还有的沿着战壕隐蔽铺设。

他一边指挥着战士们,一边亲自检查每一条线路,双手沾满了泥土和汗水,但眼神中却透着一丝不容置疑的严肃。

10月10日,塔山阻击战正式打响。敌军凭借优势兵力和火力,对塔山阵地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天空被炮火映得通红,爆炸声震耳欲聋,整个阵地被硝烟和尘土笼罩。

张万年带领通信班穿梭在战火之中,时刻关注着通信线路的状况。他的身影在硝烟中显得格外矫健,每一次奔跑都像是在与死神赛跑。

看到电话线被炸断了,张万年就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他一边躲避敌人的机枪扫射,一边迅速接通线路。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他的衣服被炸飞的泥土溅得满是泥点,但他毫不在意。他的动作迅速而熟练,双手在电话线间飞快地穿梭,仿佛那不是一条简单的线路,而是连接着无数战友生命的纽带。

在一次抢修过程中,张万年发现一条重要的电话线被炸断,而附近就是敌人的火力点。他没有丝毫犹豫,抓起工具就冲了上去。炮弹在不远处爆炸,气浪将他掀倒在地,但他立刻爬起来,继续向前。

当他从硝烟中抬起头时,脸上已被炸起的尘土覆盖,只留下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在张万年的指挥下,通信班的战士们像一个个不知疲倦的精灵,在战场上穿梭。他们的身影在炮火中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伟大。电话线一次次被炸断,又一次次被接通;通信设备一次次被损坏,又一次次被修复。在他们的努力下,全团的指挥系统始终保持着畅通,指挥员的命令能够及时传达,各部队能够协同作战,成功地抵御了敌人的进攻。

塔山阻击战持续了六天六夜,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以巨大的牺牲,成功阻击了数倍于己的敌军,为辽沈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张万年,这位年轻的通信股长,因指挥有方,保障通信畅通,荣立大功。

在辽沈战役的硝烟散去后不久,张万年便随部队踏上了新的征程。11月,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张万年所在的部队星夜兼程,勇往直前。

在接下来的平津战役中,张万年作为通信股长,再次承担起保障部队通信的重任。在攻占康庄和怀来的战斗中,敌人的火力异常凶猛,但张万年和战友们毫不退缩。他们利用地形隐蔽铺设线路,即使在炮火中多次遇险,也没有一个人退缩。

张家口的解放是平津战役的重要一环。张万年和战友们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顶着敌人的炮火,快速架设通信线路。当部队发起总攻时,通信线路已经铺设完毕,指挥命令得以迅速传达,部队如猛虎下山,一举攻克了张家口。

随后,部队又参与了对北平的包围。张万年和战友们在寒冷的冬夜中,坚守通信岗位,确保部队的每一个指令都能准确传达。他们的努力为北平的和平解放提供了有力保障。

1949年3月25日,北京西苑机场,春寒料峭,空气中弥漫着胜利的气息。这一天,张万年作为英模功臣代表,与受阅部队一起,光荣地接受了毛主席、朱老总等中央领导人的检阅。

当他的目光与毛主席的目光交汇时,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那一刻,他明白,自己和战友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同年4月,张万年随部队踏上了千里南下的征程。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行军,部队要跨越大半个中国,追歼残敌,解放全中国。张万年再次带领通信班,肩负起保障通信的重任。他们白天行军,晚上架线,一路风餐露宿,却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在广西战役中,张万年所部在追击国民党军的过程中,偶然抓到了一名俘虏。经过审问,得知国民党军一个连队逃到了石头圩村。张万年迅速带领20多名战士前往石头圩,准备对其进行突袭。

当部队接近石头圩时,张万年命令战士们占据村口的高地,随后一声令下,20多条枪同时开火。

当时,村内的国民党军正在睡觉,这一串枪声令他们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

张万年随即停止射击,开始对敌军喊话,宣传解放军的优待俘虏政策,强调只要放下武器,就能安全回家。

由于石头圩的国民党军大多是被迫征召的壮丁,本身并无斗志,因此在张万年的心理攻势下,很快选择投降。

随后,张万年对这些俘虏进行了清点,发现他们不是一个连,而是一个团,人数超过了1500人。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的海疆面临着诸多挑战。张万年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员,参与了南澎岛、东山岛等沿海地区的防御作战。在这些战斗中,他凭借敏锐的军事眼光和果敢的指挥能力,成功抵御了敌人的侵扰,保卫了祖国的海疆安全。

1978年3月,张万年被选派到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这一年,他已年过半百,但依然保持着对军事理论和现代战争知识的渴望。在军事学院的日子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系统地研究现代军事战略、军事技术和军队管理等知识。他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毕业后,张万年投身于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事业。他以前瞻性的思维和坚定的决心,推动了一系列重大军事改革。他坚持深化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和强军之路,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不懈努力。

1995年,张万年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这一时期,他肩负着国家和军队的重大使命,参与了多项重大战略决策和军事行动的实施。在他的推动下,“九五”期间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顺利推进,军队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战斗力不断提升。

他还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推动军队和武警部队停止一切经商活动,使部队回归主责主业,专注于军事训练和战备。这一举措不仅纯洁了部队风气,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张万年亲自指挥抗洪抢险斗争,带领人民子弟兵奔赴抗洪一线。在汹涌的洪水中,他与战士们并肩作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堤坝,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那一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张万年作为阅兵总指挥,站在天安门城楼前,见证了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那整齐的步伐、先进的装备和高昂的士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和国家的繁荣。那一刻,他心中充满了自豪,因为他知道,这背后是无数军人的汗水和心血,是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2000年,首都防空联合战役演习的成功举行,再次证明了中国军队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作战能力和指挥水平。张万年在这次演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以精准的指挥和科学的决策,确保了演习的圆满成功,为国家的防空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3年3月,张万年退出领导岗位,但他依然心系国家和军队的事业。他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国防和军队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他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他始终关注祖国的统一大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从未改变。

2015年1月14日17时,张万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他的离去,让无数人感到悲痛,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激励着我们。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用生命诠释了忠诚、担当和奉献,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352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