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听力题看思维

在这次市第二次联考中,听力部分成为了学生们失分的重灾区,师生们普遍反映听力试题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文本长句子较多,信息量大,且语速较快。

在今天的讲评课上,我挑选了几道典型的有关数字的易错题给学生再听并讲解,殊不知,牵出了另外一道题。题目是这样的:“这个对话可能发生在哪里?”选项分别是在警察局、在订票处和在电话中。

还原对话内容,它的第一句话是:“你好!这里是……机场的….我有什么可以帮你吗?”仅从这一句出发,按照正常的逻辑推理,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是在通电话这一结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几个学生提出了质疑:“后面不是要提供电话号码吗?如果是通电话,来电显示不就有号码了吗,那为什么还要再次要求留电话号码呢?”尽管后续对话中提到的是留下你的 visa number(签证号码),但即便真的是留下电话号码,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存在漏洞的。学生推断出错的核心问题在于,其逻辑推理与现实生活经验脱节。

从错题反馈来看,学生听到的或者看到的每个单词都懂,却无法理解句子意思从而选不出正确答案,这道题就是例子。他们逻辑是:“既然在打电话,来电会自动显示号码,那为什么还要人工确认呢?所以这不可能是在打电话。” 但实际上,在现实场景中,即便通过电话进行联系,客服人员出于确保信息准确性、防止操作失误等目的,仍会主动核对相关信息,比如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尤其是在涉及隐私或重要业务时,这种信息核对更为常见,并非完全依赖系统自动显示。

由此可见,目前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多地依赖于感知和经验,而非严谨的逻辑推理或符号操作。具体表现为:

其一,将逻辑简单化,呈现出“A→B”的直线因果关系,忽视了现实场景中存在的复杂变量。学生往往习惯于用简单的因果链条去理解问题,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比如,听力中的第13题,“这个女人接下来要做什么?”由于听了男人的大量推荐,听到“OK”就断然认定女人将要听从建议,去商店买电脑,却忽视了后面她补充的一句“now I'm going to read about which is the best one to buy现在我要去研究一下买哪一台电脑最好。”与正确答案(do some research做研究)匹配。

其二,思维呈现非黑即白的二元判断模式。本质上,这是缺乏对现实场景灵活性的认知,习惯用“对/错”这种二分法去解决问题。比如,看到某个负向词汇就断定这个事物不好,而没有综合概括利与弊。

其三,由于经验缺失导致思维受到局限。学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例如订票、办理银行业务等,因此没有接触过“电话中重复确认信息”这类常见问题。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相关题目时,难以运用现实经验去辅助理解和推理。

要想帮助学生跳出这种“逻辑茧房”,理解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就需要补充他们的现实经验,拓宽其思考维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学会用更加全面、灵活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提高理解能力。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368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