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簿为婚姻自由让步退场:是好事还是坏事?
注意了,再有一个月,2025年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就要正式施行。
这场酝酿多年的改革,彻底终结了户口簿对婚姻的捆绑。
当一对北漂情侣在朝阳门婚姻登记处仅凭身份证完成登记时,他们或许并未意识到,手中的结婚证正承载着中国社会治理的深刻转型。
根据新规,内地居民办理结婚登记仅需提供身份证和无配偶等事项声明,离婚登记也只需身份证和结婚证。这一调整直接回应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4.93亿的人口,人户分离的现实需求,实质是让公共服务随人走,而不是人跟公共服务走。
全国通办政策让婚姻登记进入“一证通办”时代。试点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办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49.2万对,平均每对节省往返费用超2000元,减少奔波时间至少3天。这一变化不仅是流程优化,更是对《民法典》“婚姻自由”原则的尊重。
数字化核验已构建起新型信任体系。民政部与公安部数据实时共享,婚姻状况全国联网核验准确率达99.7%。人脸识别、指纹采集等生物识别技术已介入婚姻登记,在西安高新区婚姻登记处,初婚登记平均耗时已压缩至4分钟,这背后是2000万条婚姻登记历史档案的电子化工程在做强大支撑。为什么需要这个工程?为了让冒名顶替、重婚等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当然,户口簿的退场犹如投入湖面的石子,必然在社会层面激起层层涟漪,必然导致一些社会观念的震荡,传统家庭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当远在千里的父母反对自己的儿子结婚,将户口本层层上锁的时候,他们的儿子,一位深圳的年轻打工者已经用身份证在城中村完成了结婚登记。
在河南某农村,一位老人因无法接受儿子“用身份去领证”,拒绝参加婚礼。
在上海某婚姻登记处,一位母亲哭泣着表达了自己的无力感,她对女儿说:"我不是反对你们结婚,是怕你将来后悔。"
婚姻登记过于便利,必然降低婚姻严肃性。
当某些少不更事的男男女女,想结婚就结婚,想离婚就离婚,搞上一地鸡毛却做了甩手掌柜,让父母和社会来承担,怎么办?
还有一类群体,本来就是以婚姻为职业,他们靠“结婚”和“离婚”来谋利。如何抵制这类群体?
这种事情已经在发生,后续会更容易发生。
法律可以改变程序,但改变不了复杂的社会,最终还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建美好生活。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