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基金或渐渐拉开序幕

1引导基金进化史

招商基金是引导基金的进化。

1改补贴为投资引导基金酝酿7年(2008-2015),起飞7年(2015-2021),从一个危机走向另一个危机(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2021年的世界疫情危机)。

2008年《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2009年,中央政府开始以中央财政参股创业投资基金方式。

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文,中央财政资金直接投资创业企业、参股创业投资基金,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2014年中央财政下达了2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与地方政府联合参股,吸引社会投资者出资设立了49只创业投资基金。

2015年《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出台。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形成总规模400亿元的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

2015年的股灾后,引导基金起飞,人民币基金取代美元基金地位,也开启全民PE的时代,IPO数量也逐年增多。

2018年资管新规,外加P2P纷纷暴雷,市场化LP开始减少,逐渐走向募资寒冬。

2021年下半年,股市暴跌,市场化LP几乎没有了,开始进入冰河纪。

截至2023年,全国范围内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引导基金共有出资主体 超千个。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3年,中国政府引导基金数量累计达到2086只,目标募资规模超过十万亿,约12.19万亿元人民币,已认缴规模约7.13万亿元人民币。

2改间接投资为混合投资(2021-2024)

A、混改GP:以元禾,国投创新,中金、毅达,深创投等为代表的混改或子平台混改,激活了市场化动力,背靠国资背景和资源,很快在市场上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B、母基金+直投:起初以FOF为主,没有直投,之后直投占比20%,再到占比50%,如今甚至到占比80%。

C、CO-GP:要做基金管理人。可以做LP出资50%,也可以和市场化机构做CO-GP,市场化GP负责募资50%,但我“LP”要做基金管理人,也要做业绩。

3逐步开展直接投资

早些年引导基金,成长得很快,直接投资,投得也不比市场化GP差,比市场化GP投得还好,业绩现可以拿出来证明。

A、普遍意义上(个别地区除外),母基金并不是很成功,GP们太不给力,基金到期了,DPI都没到1。

B、招商企业数量也不乐观。招引任务完不成,GP不达标,给GP压力,GP又喊难。

C、企业质量不佳。高精尖、卡脖子、投小投早、新质生产力……概念年年换,税收却难以回收,行情好时候还能看看估值,“拉长周期”等一等,行情不好,上市更难,估值已没有说服力。

D、引导基金出资比例从过去的20%,到省市区县各层加起来40%,再加国资到70%……然而即便给到70%,剩下的30%,市场化GP募起来也困难。

E、尽调了这么多GP,接触了那么多项目,揭开了GP神秘的面纱,从神秘到普通,GP的投资逻辑、套路都看到了,LP对行业也有一定的认知。

F、人才向上流动,民资GP没钱,生存压力大,那就跳到国资。

4引导基金和招商基金的区别?

A、目的一致,都是用基金来招商,只不过引导基金有反投要求,而招商基金是没落地不投,不见兔子不撒鹰。

B、出资比例不同,引导基金一般20%,几级财政加起来不超过40-50%。招商基金可以100%直投。对于GP无所谓募不募资,每个项目方案都是单谈的。

C、引导基金以基金为载体,招商基金以项目为载体。GP能募资引导基金就可以做LP,GP不能募资引导基金就可以直投。以项目为导向,而不是以基金为导向,不再完全依赖GP。

D、无所谓混合基金还是母基金,都是一个一个项目过会。形式上,母基金、并购基金、产业基金、S基金、CVC基金,都是根据项目来具体设计。

E、管理人希望是政府下的基金平台,至少是CO-GP,双执伙,而不是给完钱不管的LP,要深度参与项目投研,尽调,投后等全过程。与其管理费给你养队伍,不如我自己组建自己的队伍。

2进化的原因,政府引导基金的经验与教训

1政府引导基金完全成功案例并不多。

A、政策统一性持续性问题,短期的考核机制导致短期的急功近利。

江浙地方发展得好原因之一是经济成熟,制度相对稳定,所以政策统一性持续性比较好。

B、同质化竞争严重,省和省、市和市、区和区各级政策、招引诉求、目标基本大同小异。一个企业,甚至一天能接到不同层级地方政府的电话。

C、招商和投资目的并不完全符合,尤其是经济、产业相对薄弱的地区。

D、兑现难,有些地区招引完成后,因多方因素影响,或存在难以兑现问题,与企业本身发展不匹配。

E、成熟企业被争抢,小企业发展跟不上,通常企业发展相对成熟,会受到经济发达区域争抢,一部分企业通过政策支持,发展壮大,而中小型企业却难以得到区域、资本关注,发展受限。

2那些年做好的地方引导的原因

A、引导基金绝对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个例合肥模式不能复制。

B、领导的性格和魄力决定发展,合肥模式得益于合肥领导主动、创新、果敢、坚毅等,不惧怕政治前途,有魄力。比如江浙的领导、青岛的领导,成都的领导,保守地区想要追上十分难。

C、机会大于成本,伴随着经济上行,股市高歌,很快出了几个明星案例,赚了几百亿,后面试错成本就低,就算个别项目赔了,总体算账还是可以接受的,银行还有坏账率呢!引导基金就不能有容错机制?

D、压力和激励并存,一方面是GDP和招商的压力大,从上到下忙碌,甚至LP的领导们忙碌程度比GP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E、产业链,凡是做的好的地区,都是产业聚集,产业链做的好,比如合肥的新能源,苏州的医药,杭州的IT……

过去几年流行小镇,方向是对的,但可能定位不够准,时间不够长,力度不够大,因此跑出来的小镇数量有限。

3区域经济学

1空间上要有区域特色,不能同时发展多个大产业,既要又要还要。

2时间上没有形成梯次。除了国家鼓励投早投小外,还要有规划,形成早中后的企业成长梯队。

3不只是招商局,地方政府是全民皆兵。教育局、卫健委、科技局、人才局……筑巢引凤,比如人才局挖掘海外人才回国,鼓励500强华人创业……

4一个地方发展,根本是教育和人才。古代名臣到地方上做的第一件事基本都是开民智。美国之所以发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吸引了全球最顶尖的人才,北上广深也是吸引了全国的优秀人才。

再比如苏州医药行业为什么后来居上?

有上海张江园的外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苏州在海外人才上下足了功夫,是“归国人才首选城市”,“人到苏州才有为”品牌,截止2022年8月份,“海鸥计划”建成市级以上留创园26家,其中国家级留创园4家、省级留创园17家和省级留创示范基地14家,留创载体建设规模和质量持续位居全省全国前列……

目前苏州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已突破5.5万人。还设立了20亿元的姑苏人才直投基金……

4链长

一个大企业胜过100个小企业,无论是盈利能力、税收金额、抗风险能力,还是创新能力。有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

(1)引进央企,一个大央企创造的GDP有的比一个省都大。引进央企很难。

(2)强链,做大国企,如何做大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国企,这个更现实。但也不容易啊,还得靠外力。

(3)补链,外力收购民企上市公司。2024年年初至今,资本市场见证了72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变更,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已经或将“易主”地方国资,有15家公司的控制权从自然人转移到了地方国资手中,这不仅反映了地方国资在资本市场上的活跃度,也显示了地方政府在上市公司控制权方面的战略布局和影响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将有更多的地方国资以“资本换时间”的方式加大投资新兴产业,优化当地经济布局,加快结构调整,通过收购上市公司以实现“资本招商”,或将成为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新模式、新趋势。

(4)延链,孵化科学家,科学家不一定能马上带来经济价值,但是可以马上带来舆论价值,占领新质生产力高地。至少要完成投早投小,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指标。

5钱从哪来?

招商拼什么?同等条件下拼资金体量了。但资金哪来呢?

(1)转移支付。需要靠地方领导争取,基本是定向的。

(2)发债。分税制后地方税收减少,有了土地财政。发政府债,城投债等。

(3)收税。

A、建国后的税收制度是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

B、后来改革开放实行包干制,但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导致部分地方富有;

C、于是开始分税制改革,才分国税,地税,为了实现均衡,税收返还与转移支付制度相应出现;

D、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预计国家级大基金会增多!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3440 亿元。

(4)三次分配。

6GP和金融民工的出路

(1)国资激励制度要改革,改革很难,这个主要看领导魄力,李斯的硕鼠理论,保守的地区工作不好开展,可以换到开放地区。

(2)金融民工要上山下乡,现在流行地方投总,就是地方国资平台下的一个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经理。有去唐山、有去江西的、还有去贵州的……总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3)、到地方上就不用募资了吗?运气好的话第一期做业绩,打品牌,用自有资金投一投。

(4)、GP分化,分化为亲政府的,过去拿引导基金还是几个亿,现在都是一拿几十甚至上百亿,这或许就是新型的招商基金。

角色定位不仅是战略投资者,而且是资源撬动者、赛道引领者、生态构建者,当好服务科技创新和策源孵化的主力军、促进三大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引擎、落实国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主平台,成为全国一流的复合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387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