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秦代官吏喜的世界:云梦睡虎地秦简鉴赏(二)
引言: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了一座秦代墓葬,编号为M11。墓主人名为“喜”,生前曾担任过县令史等与司法相关的职务。令人惊喜的是,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共计1155枚,残片80枚,为研究秦代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竹简内容概述
喜墓出土的竹简内容丰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法律文书: 这是竹简的主体部分,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等。这些法律文书涵盖了刑事、民事、行政、经济等各个方面,是研究秦代法律制度最直接、最系统的材料。
为吏之道: 这部分内容主要记载了秦代官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例如《为吏之道》中强调官吏要“清廉”、“谨慎”、“勤勉”等。
日书: 类似于后世的黄历,记载了吉凶宜忌等内容,反映了秦代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编年记: 记载了从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到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间的大事,为研究秦代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竹简内容的思考
喜墓竹简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秦代社会的窗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填补历史空白: 秦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但由于其统治时间短暂,留下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喜墓竹简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秦代历史研究的空白,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秦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展现秦代法治: 竹简中大量的法律文书,展现了秦代“以法治国”的理念和严密的法制体系。例如,《秦律十八种》对盗窃、杀人、徇私枉法等犯罪行为都制定了详细的处罚规定,体现了秦代法律的严苛和细致。
反映社会风貌: 竹简中记载的为吏之道、日书等内容,为我们了解秦代官吏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为吏之道》中强调官吏要“清廉”、“谨慎”、“勤勉”,反映了秦代对官吏道德品质的重视。
三、颠覆认知
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秦代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一些内容确实颠覆了以往我们对秦代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秦代法律的“另一面”:严苛之外也有温情
以往我们对秦代法律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史记》等后世史书的记载,强调其严刑峻法、轻罪重罚的一面。然而,喜墓出土的《秦律十八种》、《法律答问》等法律文书,却展现了秦代法律的另一面:
注重证据和程序: 秦代法律对案件的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求官吏必须认真调查取证,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例如,《封诊式》中详细记载了各类案件的现场勘查、尸体检验、文书制作等程序,体现了秦代法律对证据和程序的重视。
区分故意和过失: 秦代法律并非一味地严刑峻法,而是根据犯罪动机和情节轻重进行区别对待。例如,《法律答问》中记载:“甲谋遣乙盗,乙盗,甲弗知,甲当何论?当赀二甲。” 意思是说,甲指使乙去盗窃,但乙盗窃时甲并不知情,对甲只处以“赀二甲”的较轻处罚。
保护弱势群体: 秦代法律对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有一定的保护措施。例如,《秦律十八种》中规定:“擅杀子,黥为城旦舂。” 意思是说,父母杀害自己的孩子,也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些法律条文表明,秦代法律并非一味地严苛,而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人性化色彩,体现了秦代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利益的意图。
2. 秦代官吏的“为吏之道”:并非一味地刻板严酷
以往我们对秦代官吏的印象,往往是刻板、严酷、不近人情。然而,喜墓出土的《为吏之道》等竹简,却展现了秦代官吏的另一面:
重视道德修养: 《为吏之道》开篇便强调:“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韱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 意思是说,做官必须清正廉洁、谨慎坚定、明察秋毫、公正无私、赏罚分明。
注重民生疾苦: 《为吏之道》中还提到:“除害兴利,兹(慈)爱万姓。” 意思是说,官吏要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爱护百姓。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为吏之道》中还强调:“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意思是说,官吏要做到忠诚守信、清正廉洁、办事公正、乐于助人、谦虚礼让。
这些内容表明,秦代对官吏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有着严格的要求,并非一味地强调严刑峻法,而是注重官吏的品德和能力,体现了秦代统治者对吏治的重视。
3. 秦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并非想象中的压抑沉闷
以往我们对秦代社会的认知,往往停留在“焚书坑儒”、“徭役繁重”、等负面印象上,认为秦代社会压抑沉闷、民不聊生。然而,喜墓出土的《日书》等竹简,却为我们展现了秦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另一面:
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日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吉凶宜忌、择日占卜等内容,反映了秦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重视农业生产: 《日书》中还记载了许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内容,例如“禾良日”、“种忌日”等,反映了秦代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活跃的商品经济: 喜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钱币,以及记载商品价格的竹简,反映了秦代商品经济的活跃程度。
这些内容表明,秦代社会并非想象中的压抑沉闷,而是充满了活力和生机,秦代人民也有着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4. 失期,法皆斩?
长期以来,人们对秦代徭役制度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史记·陈涉世家》中的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这段记载被解读为秦代法律对服徭役者极其严苛,一旦延误期限,无论原因,一律处斩。这种认知塑造了秦代“暴政”的形象,也成为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导火索。
喜墓秦简的颠覆:
然而,喜墓出土的秦简《徭律》却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记载:
区分故意和过失: 《徭律》规定:“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 意思是说,官府征发徭役,如果逃避不去,罚两副铠甲。迟到三到五天,斥责;六到十天,罚一盾牌;超过十天,罚一副铠甲。
考虑实际情况: 《徭律》还规定:“水雨,除興。” 意思是说,如果遇到大雨等自然灾害,可以免除徭役。
这些规定表明,秦代法律对徭役失期的处罚并非“一律处斩”,而是根据失期的原因和情节轻重进行区别对待,并且考虑到实际情况,体现了秦代法律的合理性和人性化。
《编年纪》:走进喜的世界
一、喜的“编年记”:一位秦吏的私人史册
在众多竹简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编年记》。它并非官方史书,而是喜的个人笔记,记载了从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到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间的大事,以及喜个人的生活轨迹。
《编年记》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秦灭六国、统一度量衡等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喜的出生、为吏、生子等个人经历。例如:
“四十五年攻大野王,十二月甲午鸡鸣时,喜产。” 这段记载了喜出生的时间。
“今元年,喜傅。” “今元年”指秦始皇元年,喜在这一年成为了一名官吏。
“廿八年,今过安陆。” 喜在秦始皇二十八年时,曾经过安陆。
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却为我们勾勒出一位秦代官吏鲜活的生命轨迹,也为我们了解秦代基层官吏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个人记录:历史长河中的涓涓细流
《编年记》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记录了喜的个人经历,更在于它展现了个人记录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
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宏大叙事之下,个体的声音容易被淹没。而像《编年记》这样的个人记录,则为历史增添了血肉和细节,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喜的《编年记》,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虽然渺小,却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光芒。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仅是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更是无数像喜这样的普通人,用他们的生活和经历共同书写的。
三、结语:历史的温度,来自每一个个体
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发现,让我们有幸走进秦代官吏喜的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体会他的生命历程。喜的《编年记》,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更是一份关于生命、关于历史的深刻启示。
喜是幸运的。历史长河中,多少帝王将相的生平被岁月无声淹没,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的文字中略窥一二。而喜的生平,却得以流传2000年,他的生辰、个人经历、人生大事......虽是历史长河中的涓涓细流,却又温暖而坚毅。我们也是幸运的,能与古人开展这样一场时空对话。
历史,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文字和遥远的记忆,它应该是有温度的,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和价值。正如喜的《编年记》所展现的那样,每一个个体,都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故事,都值得被倾听,被铭记。
2025-02-18 发布于公众号“潍水畔”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398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