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三味”入诗
615“三味”入诗
---解《绝句》的语文韵味与生命温度
王崧舟老师提出的“三味课堂”是语文教学理念的核心,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需具备以下三方面特质:
◎语文味:聚焦于语文本体,关注语言形式而非单纯内容,即“怎么写的”而非“写的什么”。具体表现在①读味:通过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深化对文本的感悟。②写味:结合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等实践,提升语言运用能力。③品味:注重品词析句、咬文嚼字,培养语言审美与思维深度。
◎人情味:强调课堂的情感温度与人文关怀,避免机械刻板的教学。具体表现为:①情趣激发: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②情感熏陶:通过文本解读传递价值引领,避免“空心课”倾向。③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其成长需求,为幸福人生奠基。
◎书卷味:体现课堂的文化底蕴与教师素养,营造诗意的学习氛围。具体表现在①文化浸润:将经典文本与文史哲知识相融合,拓展文化视野。②诗意表达:教师语言需凝练优美,展现文学积淀与教学智慧。③整体意境:通过情境创设与艺术化设计,让课堂充满审美意蕴。
从如此详实的解读中得知:“三味课堂”以“语文味”为根基,“人情味”为纽带,“书卷味”为升华,三者有机融合,共同构建了语文课堂的立体化价值体系。
今天在听专家点评我校老师古诗(杜甫《绝句》)教学时,让整个“诗情画意”呈现在脑海里。看似一幅工笔花鸟画,实则蕴含着诗人复杂的人生况味。要讲出语文味、书卷味、人情味,需从语言肌理入手,穿行于历史时空,最终抵达诗人的精神世界。
此诗通过“黄、翠、白、青”四种色彩对比,描绘出初春生机盎然的画面。前两句以动态景物展现空间层次,后两句借“千秋雪”与“万里船”隐喻时空辽阔,暗含诗人对战乱平定后社会安定的欣慰及思乡之情。此诗作者杜甫写作的历史背景为公元764年,他因严武重返成都主政而回归草堂,面对安宁生活触景生情。基于这样的写作背景,如何破译“三味”密码呢?以本节授课为载体,结合专家的点评,我有了自己的思考,特记录如下:
01 解构语言密码品语文韵味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视觉对仗堪称典范:黄鹂与白鹭构成色彩对仗,翠柳与青天形成空间对仗。这种工整中见变化的笔法,恰似《文心雕龙》所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这扇草堂之窗如同中国画的留白,将千年积雪与万里航船纳入方寸之间,在空间维度上形成“窗框为画框”的审美意境。
02 钩沉历史烟云显书卷气象
广德二年(764年)的成都草堂,是安史之乱后的短暂安宁。“东吴万里船”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盛唐漕运记忆的残片。可对比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体会杜甫特有的历史纵深。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杜诗每以眼前景写天下事”,课堂上可展示《元和郡县图志》中的蜀道航运图,让学生理解“门泊”二字承载的不仅是船只,更是对南北交通恢复的深切期盼。
03 触摸诗心温度感人情冷暖
在明快的春日图景背后,“千秋雪”凝结着诗人对长安的永恒牵挂,“万里船”寄托着对故园的迢递思念。可让学生设想:当孩童嬉笑着数黄鹂时,诗人是否在担忧“朱门酒肉臭”的残酷现实?通过对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悲怆,更能理解《绝句》明媚背后的苍凉。这种悲欣交集的复杂情感,恰似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况味。
在专家的点评中,我们明白了当代语文课堂不应止于诗句解析,而应构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如使用AI智能工具服务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以即视感强的画面,引导学生开展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若学生能用“窗含西岭”的视角观察生活,以“门泊东吴”的胸襟思考现实,便真正读懂了杜甫在绝句中寄寓的永恒诗意。这种教学既是对古典的致敬,更是对人文精神的传承,让千年诗句在当代语境中重新焕发生命力。让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既可以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更便捷的学习工具,又能拓宽孩子的知识视野,不再是简单的对着文本逐句去解析,要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语篇的基础上,谈古论今,隔空易时地打开学生的“五感”,或领悟或体会诗人创作的意图,读懂诗句,读懂时事,读懂诗人。
教研的魅力在于多种思维的碰撞,不管火花大小,都能让人获益良多,在诗情画意中感受语言与文字的魅力,再领会古诗词的独有韵味。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400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