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芳碧(三溪道人):文圣垂光,以彰薪传—《文圣·范仲淹》序
夫圣贤之道,非独行于竹帛之间,亦昭昭乎日月,凛凛乎霜雪。昔仲尼述六经以立极,孟轲辩仁义而弘道,然自汉唐以降,士风渐靡,文脉浮华。逮乎有宋,天地清淑之气钟于吴会,乃诞范文正公,以孤寒之躯,荷乾坤之重,振颓纲于既坠,开儒脉于中兴。其文如黄河九曲,浩荡而含章;其节若泰岳千寻,崔嵬而独立。

皇祐四年,范公奉敕知颍州,力疾之官。道中遘疾而薨,春秋六十有四,归葬河南洛阳伊川。仁宗亲御丹宸,书"褒贤之碑"以旌其德。累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追封魏国公,谥曰文正,世称范文正公。逮清康熙间,诏以宋臣范仲淹从祀孔庙,尊称"先儒范子",与圣贤同享太牢之祀。
今集编《文圣·范仲淹》一籍,非惟述其行迹,更欲彰其精神,使后世知:大丈夫处江湖之远,亦当怀庙堂之忧;居庙堂之高,必不忘黎庶之痛。
典据经纬
公少时孤苦,断齑画粥,醴泉寺中,青灯黄卷,穷《易》理以明志,究《春秋》而鉴世。彼时朱门子弟掷金宴乐,公独守箪瓢,笑曰:“齑盐之味,岂逊膏粱?”后登进士第,初授广德,即秉烛夜审,以《唐律》正冤狱,时人比之包龙图再世。及至庙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四贬三光,犹诵《离骚》以砺节,此非屈子泽畔之遗风乎?
文武兼济
戍边西北,公不以书生怯战,反以韬略慑敌。夜观贺兰星斗,指画山川,筑大顺城以固疆,屯田养兵以实边。西夏小儿闻“龙图老子”名,啼声立止,民谣赞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至若《岳阳楼记》一赋,“先忧后乐”之语,非独文章锦绣,实乃士魂铮铮,千载之下,犹令海岳低昂。
精神薪传
庆历新政,虽夭折于权阼,然其“明黜陟、抑侥幸”十策,如暗夜炬火,启王安石变法之先声。晚年置义庄千亩,定《规矩》十三条,泽被族人八百载,朱熹叹曰:“此四书之活注脚也!”及至临终,遗表无一言私,唯以手指天,目视西北,盖忧国之心至死未渝。
嗟乎!范文正公一生,以寒门而凌霄,因直谏而砥柱,秉文武以安邦,寄忧乐于天下。其精神非特宋世之光,实华夏之脊。今世之人,读其文当思其行,慕其节当效其志。
是序既成,谨引苏子瞻之言以赞曰:“公之功德,不待文而显;公之文章,不待序而传。然轼以四十七年敬慕,得挂名门下,幸甚至哉!”
注:文中典故多据《宋史·范仲淹传》《范文正公年谱》及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骈散相参,以彰古文雅韵。
(文·范芳碧)

范芳碧老师,笔名:池明,雅号:三溪村夫、三溪道人,道号:晋临。1953年出生于江西永修,拥有大学文化程度,是中共党员。他曾任江西省都昌县邮电局局长、永修县邮政局局长,还担任过政协永修县委员会第十一、十二届委员。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如今的范芳碧研易修道,师承泰师,主修老子泰师道。他专注于国学文化、堪舆文化、财神文化、谱牒文化、宗祠文化、祭祀文化的研究。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