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聚光灯下找到自己的声音
图书馆顶楼的阶梯教室传来此起彼伏的掌声,我攥着辩论稿的指尖已经发白。作为大一新生,满是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又十分胆怯,不敢展露自己,无法迈出勇敢的那一步。
一次偶然的机会,班上组织抽签,抽到的参加演讲比赛,我竟然抽到了。过去十八年的人生里,我总是在集体活动中安静地退到角落,像只谨慎的蜗牛。
我对着窗户练习手势,玻璃上倒映出自己僵硬的肢体。镜面里的影子突然和高中时躲在教室后排的女孩重叠——那时我总把课本竖得高高的,生怕老师点到我的名字,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逐渐覆盖了最初的胆怯。
正式比赛那天的聚光灯比想象中更灼热。突然想起了一句话的:"真正让你站稳的,不是脚下的地板,而是头脑里的储备。"我松开攥着讲台边缘的手,任掌心的汗渍在木质台面蒸腾。看到了台下,评委肯定的目光。
胜负早已不重要。散场时有个怯生生的同学拦住我:"学姐说话时眼睛里有星星。”我看着手里的演讲稿哑然失笑,原来勇敢不是天生的铠甲,而是无数个在晨光中与自己对峙的清晨堆砌的砖石。现在的我依然会在重要场合心跳加速,但衣袋里总装着写满笔记的卡片——那是比任何安慰剂都管用的底气。
青春本就是不断把自己抛向未知海域的过程,或许下次遇到暗礁时,我们该问问自己:是选择继续做随波逐流的水草,还是在潮汐中长出珊瑚的骨骼?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