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靖郭君与孟尝君(前321)
周纪0074

解读:
公元前321年,周显王去世后,其子定继承王位,是为慎靓王。这一年,燕易王也去世了,其哙即位,成为新燕王。
在齐国,齐威王将薛地封赏给田婴,赐予他“靖郭君”的称号。田婴是齐威王的少子,因封于薛,也常被称为薛公,薛地就在今山东滕州市官桥镇及薛城区北部一带。
靖郭君向齐王进言说:“像大行、大司田、大司马、大司理、大谏这些主管大臣,您应该每日听取他们的口头汇报并经常审阅他们的书面报告。”
齐王最初采纳了这个建议,但不久便感到厌烦,将全部事务交给靖郭君处理。由此,靖郭君逐渐掌握了齐国的实权。
靖郭君计划在薛地修筑城墙,有位门客劝阻他说:“您听说过海中的大鱼吗?渔网难以捕捞,鱼钩也无法牵引,可一旦搁浅,失去了海水的保护,连蝼蚁都能置它于死地。齐国正是您赖以生存的海水。只要您能长久掌控齐国,哪里需要加固薛城?如果失去齐国的权柄,即便把薛城筑得高耸入云,又有什么用处?”这番话让靖郭君打消了筑城的念头。
靖郭君打算加固薛城的消息传扬出去,还引起了滕国的恐慌。滕国是一个位于齐、楚之间的小国。孟子当时正在滕国出游,滕文公便向他请教:“齐国人准备加固薛城,我非常害怕。请先生指点,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说:“当年周太王居住在邠地时,狄人屡次侵犯。太王最终选择离开邠地,迁移到岐山脚下定居。这并不是他主动选择这样做,实在是迫不得已。但若真正施行仁政,后世子孙必定会有人能成就王业。贤明的君主开创基业、奠定传统,就是为了让后代能够继承发展。至于最终能否成功,还要看天意如何安排。齐国要在薛地筑城,您又能拿他们怎么办呢?努力施行善政就行了。”这个故事后来被载入《孟子·梁惠王下》。
早年,田婴共有四十多个儿子,其中身份低微的侍妾生有一子,名叫田文。田文出生在五月初五,这个特殊的日子让田婴心生忌惮,他对侍妾下令:“不许养大这个孩子。”但母亲偷偷将他抚养成人。等到田文长大后,母亲才带着他经其他兄弟引荐,拜见父亲。
田婴见到母子二人时,对着侍妾怒斥:“我当初让你丢弃这孩子,你竟敢偷偷把他养大!”
田文立即向父亲叩头发问:“您不允许养育五月出生的孩子,究竟是何缘故?”
田婴答道:“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到和门框一样高时,会克他的父母。”
田文反问道:“人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还是门框决定的?若由天定,您何必担忧?若是门框作祟,只要把门修得高些,谁能长得比门还高呢?”这番话说得田婴哑口无言,最后只能摆手让儿子退下。
过了些时日,田文找了个机会问父亲:“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孙子。”
“孙子的孙子呢?”
“玄孙。”
“玄孙的孙子呢?”
“那就不知道了。”
田文顺势说道:“您担任齐国宰相,历经三代君王,国家疆域未见扩展,自家却积累万金财富。如今您府中姬妾穿着绫罗绸缎,门客却连粗布短衣都得不到;仆人顿顿吃剩的精米鱼肉,士人连酒糟糠皮都吃不饱。您只顾着堆积财宝,却不知这些将来要留给哪个连名字都叫不上的人,反而让国家政务日渐荒废,我实在不能理解。”
田文的通达机敏、卓尔不凡给靖郭君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年轻人很快就在兄弟中脱颖而出。靖郭君便让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们纷纷称赞田文的才能,一致推举他作为继承人。靖郭君去世后,田文继承薛公之位,史称孟尝君。他四处招揽各国的游士和有罪出逃的人才,不仅为他们添置家产,提供优厚的待遇,还救济他们的亲属,门下食客常年保持数千人的规模,每个人都感受到孟尝君的关爱和亲近,孟尝君的美名由此传遍天下。
司马光对此作出评价说:君子培养人才,根本目的在于造福百姓。正如《易经》所言,“圣人培育贤才,最终是要让天下万民受益”。这些贤德之士具备多重价值:他们的品德能够匡正社会风气,才能足以整顿国家法纪,坚定的意志可以守护仁义道德,深邃的智慧既能洞察细微又能谋划长远。这样的贤才,往大处说能造福天下苍生,往小处看也能有利于一个国家。因此,真正的君子会以优厚俸禄保障他们的生活,用崇高地位给予他们尊重——培养一个贤才就能惠及千万百姓,这才是养贤之道的精髓。然而,孟尝君的养士方式却截然不同。他既不分辨才智高低,也不考量品行优劣,将各色人等尽数收归门下。这种行为本质上是挥霍国家财政来培植私人势力,通过虚假名声欺瞒君主,利用特权压榨百姓。孟尝君真是一个奸雄,决不值得颂扬!《尚书》说:“商纣王是收留天下罪人的窝主、藏污纳垢的匪巢。”孟尝君同样如此。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419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