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民办院校高校领导管理研修班(2)-我从事高等职业教育20年(100)
-我从事高等职业教育20年(100)
8月27日下午香港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资深顾问及化学工程系兼职教授高彦明,为我们做了“创新教学方法与推动全成人教育”的报告。
高彦鸣教授早年赴美国留学,留美任教,后返港先后任职于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
高教授的报告分为工作坊,学习成果,全人教育和推行创新教学方法四部分。
第一部分工作坊(Workshop)。
一种以互动和实践为核心的小型学习或讨论活动,通常聚焦于特定主题或技能,通过参与者的主动合作、交流和实践来达成目标。
核心特点是互动性强,强调参与者之间的讨论、合作与反馈,而非单向传授。工作坊围绕某一具体问题、技能或项目展开(如教学改革、技术培训、创意设计等),主题明确;常包含动手操作、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环节,实践导向;时间较短(几小时到数天),可根据需求调整,形式灵活,规模较小(通常10-30人)。
工作坊的优势是高效学习,通过实践快速掌握知识或技能;多元视角,参与者背景多样,碰撞出创新思路;建立网络,促进跨学科的人际连接与合作机会。
第二部分学习成果。
学生获得学习经验后所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学习成果。主要有在指定环境下,能够在一项任务中表露出一定的能力。学习成果分为知识成果(knowledge),包括数学、物理、工程技术,有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成果(skills),能够做到的如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普通技能和专业技能。态度成果(attitudinal or affective),有想做该做的事情,例如工作态度、诚信等,包括个人目标,价值观、自我认识和待人态度等。
第三部分全人教育。
全人发展计划旨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及情绪智商,在一些不同工作岗位上应用的关键技能,并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引导他们拓展潜能,迈向成功。
第四部分推行创新教学方法与全人教育。
创新教学方法和思维包括问题为本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学习档案(leaning portfolios),进展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成果为本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学习及教育研究(learning and education research)等。
高教授的讲课采用了工作坊式的教学方法,课间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是每个小组讨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应该具备怎么样的技能和态度,才能达到设定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并将答案写在纸上,讨论分享。第二个活动是每个小组选一个认定的技能和态度,并撰写相关的学习成果,例如沟通技能。第三个活动是在讨论过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思维中,有哪一个是被你的院校曾经成功的采用过?哪一个是考虑采用的,哪一个是希望多得到一些资料?
一个下午,高教授和我们互动交流,共同分享了学习体会。
28日上午,安排我们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实验实训室和中心,主要有工业中心,创新馆(展示了该校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工业及系统工程系的物流及模拟实验室,移动商业示范室,商业自动化实验室和知识方案实验室等。机械工程系的腐蚀与表面技术实验室,产品设计及分析中心,声学实验室。电子及资讯工程系的机械操控实验室,观看了学生示范操作自我研发的机器人等。
29日上午,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孙建荣博士给我们做了“课程设置与教学素质的关联”的报告。
孙建荣教授是高等教育管理博士,国际著名教育评估专家。孙教授不仅教学经验丰富,教育评估经验也很丰富。他2002年起任美国高等教育中北部区域认证委员会的咨询员和评估员,参加了对美国40余所高等院校的认证和评估工作。还担任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评估专家,曾参加了对中国科技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评估工作。
孙教授的讲课要点是课程设计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教学素质的内涵,就课程设计的格式和重点,预期学习成果为基础的理念,循环式课程设计模型,职业教育质量与课程设计的契合度,课程评估方法对课程设计的影响等。
孙教授以“成果导向”和“以学为本”为核心,构建了涵盖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质量评估的全链条教育发展框架。
下午2点,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专上学院院长梁德荣博士,为我们做了“大学素质保证系统的建立”的报告,给我们布置了课后系思考题。
梁博士给我们介绍了香港理工大学教学素质保证制度和新专业设置的流程及管理。
香港理工大学开办一个新专业,必须由系提出初步计划,学院进行评审,理大批准。新专业一旦开办,理大有一套管理机制,执行委员会通过对专业教学过程的跟踪和研讨,提出整改建议,并在开设周年提供汇报报告,以确保专业的有效运作,确保专业的学术水平,重视学生反馈,做出专业年检报告及学习评价时,要收集及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每5年进行全面及宏观的评估,包括专业目标结构是否能贴合社会和业界的需求。
下午4点,我们集体前往香港大学参观访问,香港大学教务长魏永庚先生接待了我们,他讲解了香港大学的发展和教育状况,带我们参观了校区的老建筑和荣誉墙等。
30日上午,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孙建荣博士和我们就课程设置与教学素质关联的学习体会进行了讨论和汇报。
10点钟,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吕新荣博士,给我们做了“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成效”的报告。
吕新荣博士任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负责产学合作,致力于促进与本地工商业合作,提供科技与产品开发,企业级商贸发展及经管人才等专业培训与服务。
11点,香港理工大学企业发展院副院长王锡尧先生给我们做了“大学如何开展资源和资金筹集”的报告。
王锡尧先生是香港理工大学企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及署理校友事务及拓展总监,有20多年管理经验,曾从事新闻、企业培训及大学管理等方面工作,曾为多间香港和国内企业提供广泛的培训及管理顾问服务工作。
香港理工大学有校友网络、企业网络和学界网络等社会资源。通过校友网络支持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地位与影响,支持学生的就业,指导专业建设等。校友网络主要工作有校友通讯、杰出校友选举、提供学校设备供校友使用、校友会及校庆等活动。毕业生是学校的最有价值的资产,校友联谊会定期举办活动,还举办校友嘉年华会,球类比赛和参与社会服务等活动。举办每年的杰出校友选举,从1997年开始到2009年,已选出38位杰出校友。
通过企业网络,实现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和企业技术服务等。
通过学界网络,提升学校的学术及科研能力,扩展老师及学生视野。
下午一点半,各院校代表分别交流共享了这次研习班的学习成果和体会。
王锡尧先生给我们颁发了培训结业证书(照片7)。

下午2点半,研修班所有活动结束(照片8)。
3天的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我们在教育教学理念,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训与企业联合培的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另外我们学习了香港理工大学在学校行政管理架构,高效的行政决策机制、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模式等高校行政管理经验,如何处理董事会(或理事会)与学校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下对学校管理的调整等经验。
经验能不能适应我们学校的管理实际,就看我们的理解和把握了。
7月30日下午3.20我们从酒店到香港国际机场,乘坐东方航空公司的MU596航班,6:10起飞,8:10到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照片9)。

我们把努力的种子种在哪里,成长之花就会开在哪里。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唯有不惧困难,奋勇向前,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达到目标。
朱熹(宋)《观书有感》有言“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2025年4月9日星期三农历乙巳年三月十二忆记于杭州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