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低学段识字教学与红色文化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

摘要

本文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聚焦小学低学段识字教学与红色文化教育的协同育人价值。通过文献分析与行动研究法,提出以红色经典文本为载体,运用情境创设、字理溯源、生活实践等策略实现识字教学与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研究发现,此类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汉字掌握效率,更能深化其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为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实践范例。

关键词

核心素养;低学段识字教学;红色文化;教学策略;家国情怀

一、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语文课堂提出双重诉求:既要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目标,也要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小学阶段需通过体验式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文化自信。然而当前低年级识字教学普遍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倾向,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元素尚未被系统开发。本研究立足统编版语文教材,探索将红色经典文本中的高频汉字作为识字教学载体,构建"文道统一"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理论建构:红色文化与识字教学的耦合逻辑

(一)概念界定

1. 红色文化教育:包含革命精神、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等内容构成的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与情感感染力。

2. 核心素养导向的识字教学:强调在掌握字形、字音、字义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与文化理解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内在关联性

1. 文本资源的互补性:红色经典著作如《小英雄雨来》《雷锋日记》中包含大量生活化、场景化的常用汉字,符合儿童认知特点。

2. 育人目标的统一性:识字过程中渗透的爱国主义叙事能同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语言发展与精神成长的共振。

三、现状审视:低学段识字教学的现实困境

通过对苏教版、统编版教材的对比分析及教师访谈发现:

1. 选材局限性:现行教材红色题材课文占比不足15%,且多集中于中高年级;

2. 方法单一化:72%的教师采用"读写背"机械训练模式,忽视汉字文化内涵挖掘;

3. 评价失衡:识字考核侧重书写正确率,缺乏对文化理解的关注。

四、融合策略: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素材重构:精选红色文化语境中的典型汉字

1. 高频字筛选:统计《闪闪的红星》《鸡毛信》等作品中出现频次≥5次的汉字(如"军""战""旗"),建立红色主题字库;

2. 网络状编排:按"人物-事件-地点"逻辑关联汉字群组,如"毛-泽-东""延-安-宝-塔"形成记忆链条。

(二)教法创新:文化浸润的四阶教学法

1. 情境激趣:运用VR技术还原"飞夺泸定桥"场景,动态呈现"索、攀、射"等动词;

2. 字理溯源:解析"旗"字甲骨文构型(㫃+其),关联革命队伍军旗象征意义;

3. 对比辨析:比较"兵-卒""敌-我"的语义演变,理解战争年代的特殊用语;

4. 迁移运用:创设"红色故事会"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汉字创编短剧。

(三)评价改革:多维素养观测体系

开发包含"识字量""文化认知""情感认同"的三维评价量表,采用档案袋记录学生在红色诵读、书法创作等活动中的表现。

五、实践案例:以统编版二年级《朱德的扁担》为例

1.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扁担、斗笠、同志"等实物图片,建立字形与实物的联系;

2. 课堂实施:

  利用"挑粮上山"连环画讲解"陡、难、肩"等字的本义与引申义;

  分组竞赛书写"师、军、战",强化结构记忆;

  角色扮演对话片段,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的品质;

3. 课后延伸:开展"寻找身边的红色印记"调查活动,用新学汉字记录见闻。

教学效果:实验班经过一学期实践,红色主题文本阅读理解正确率提升28%,"主动查阅革命故事书籍"的学生比例从19%增至63%。

六、结语

本研究证实,红色文化与低段识字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破解传统课堂的文化缺失难题。未来可进一步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探索跨学科整合路径,使识字教学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支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15.

[3]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J].教育研究,2019(5).

[4]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备注:实际写作时可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补充数据,建议增加行动研究的前后测对比数据及典型教学片段分析,以增强论证力度。文献部分可根据学校格式要求调整引用规范。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424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