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俗语害了我们一百多年,我们却奉其为格言?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里,我们的祖先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过程中总结了数不胜数的格言、谚语、歇后语、俗语和俚语,这些既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生存进步的指引,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化博大精深的例证。
在这其中,对广大老百姓而言,俗语也许是影响力最大的。因为它根植于广大百姓之中,对广大百姓日常行为起着指引作用。现在就有这样一句俗语一直在损害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破坏我们本来有序并且良性的人际交往。更为可怕的是现在大有全社会都将其奉为圭臬,列为行动指南的趋势。
“笑贫不笑娼,救急不救穷”,就是这样一句俗语,我们对它的误解和滥用己到了可怕的程度,很多人一说起来就是我们老祖宗说的,好象这是经历几千年历炼的东西。
我们先来看看这句俗语形成产生在什么历史时期?又是怎样的历史背景?
无论你翻看清朝中期之前任何历史和文学书籍,你是看不到中国传统文化里有这样的俗语的,它产生于清朝末民国初。而这是一个什么历史时期?这不正是中国人被西方列强打倒在地上摩擦的时候吗!也正是西方文化随鸦片一起进入中国让当时贫弱又想改变的国人如饥似渴吸收西方文化就象吸食鸦片一样的时候。由于这样的“吸食”很快让社会出现了跟传统中国社会习俗不一样的现象,于是“笑贫不笑娼,救急不救穷”就开始形成产生了。
需要说明的是“笑贫不笑娼,救急不救穷”出现的本意是讽刺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物欲横流,谴责人为了金钱富贵不择手段,谴责人丢掉千年周济穷人的传统而走向自私和功利。但可悲的是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俗语的真正含义,而把它当作正面指导其人生的格言。
其实这句俗语是典型西方文化的缩写,是西方价值观的精辟呈现。但由于我们一百多年来的滥用,至使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嬗变:只有搞到钱不管什么路数,不论什么手段都可以。也就出现了借钱的人不管真难假难都向亲戚朋友借钱,借到了就不想还;而被借的人也从不敢借到怕借再到不愿借,至于周济穷的亲戚朋友自然也正在慢慢消失。至此,我们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良俗和优良的人与人的互动就此死去,这是在西方文化侵蚀下我们丢掉自己传统的结果。
那针对这句“笑贫不笑娼,救急不救穷”俗语,我们的传统是怎么说的呢?
“君子爱才取之有道”、“盗亦有道”,看看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对钱的态度,跟西方只要搞到钱可以不择手段,搞到就是公理正义有天壤之别吧。“笑贫不笑娼”是资本主义无法去除的腐朽一点都没错。
再来看看“救急不救穷”,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只有“周急不继富”,就是只救济急需的人,不资助富裕的人,表示对穷人要雪中送炭,对富人不锦上添花。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子曰:‘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我们的祖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中国历史上周济穷人的事例是不胜枚举,从春秋战国的范蠡,到北宋范仲淹再到明代李五,这样的大义之举就层出不穷,而民间”小义”之举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当然祖先们也不比我们傻,他们也是不会周济那些品性不端、好吃懒做之人的。
是时候停止这句俗语的祸害了!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429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