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分到小满挑战营之第21天 写给新教师
很高兴,通州中学这个大家庭又迎来了新的成员,在教育路上的跋涉过程中又有了新的伙伴。

也许,你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有自豪,终于跨入了通州最高学府;但更多的是压力,不知道能否得到同事、学生、家长的认可。确实,在信息获取的渠道多元化的今天,教师这个职业受到从未有的挑战,学生和家长也从未有过的挑剔。不要说你们,就是我们有二十几年工龄的老教师,也同样是诚惶诚恐,充满压力。因为在教师这个职业里,面对的是鲜活的、不断生长的生命,而生命的代谢就是三年,三年以后所有的成绩清零,又回到起跑线。
教师这一职业,和众多的职业一样,首先是平凡的,有着基本的行业规则、行业道德;但又是神圣的,因为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塑造人的“心魂”的职业。我们每一天都在神圣与平凡间行走,怎么可能不诚惶诚恐?
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只能风雨兼程。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成为名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如何成为名师?如何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
首先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教育的爱,第一是相信能成功地教育好每一个孩子。我们学校的教学理念是“胸中装着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这个成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考取清华、北大,而是在每个孩子的心智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成长,人尽其才;第二,是容忍孩子的弱点。每个孩子由于天资的不同,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首先是容忍,因为你的冲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孩子与你远离甚至对立;其次是分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孩子捣蛋的原因,成绩下降的原因,要能蹲下来与孩子交心,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的艺术和水平,表现在是否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
其次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在从事教育工作初期,教师掌握的知识与应教给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比例是10:1”,那么到了15-20年的工龄时,这个比例是20:1,30:1,50:1.在教师的知识海洋中,教科书一年比一年成为愈来愈小的一滴。教师理论知识的增加衬托着教科书的背景愈宽广,使教科书发出像弱小光线在明亮的光流中一样。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不可忽视教科书,作为新工作的老师,在教育之路上的第一桶金必须是分数,这是你能否站稳脚跟的资本。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或者说是在教学的第一个循环阶段,你70%的精力必须是备课、做题、听课、改作业,这是每个名师最初资本的原始积累;但这不是全部,还有30%的精力是阅读除教科书、教参之外的书籍,。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对于教师而言,教育的技术是重要的,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在知识的掌握、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很娴熟的,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经验的深化与个人教育观念的提升,即由教育经验的扩展而升华为普遍性的教育意识,同时也意味着普遍性的教育理念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教育经验。”这种普遍性的理念存在于教育经典书籍中,我们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系列丛书读起,慢慢向外延伸到杜威等人的著作。
最后是写作。肖川教授特别强调写作对于人成长的意义,对教师技能的提升、专业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教师,你应该去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故事,并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叙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这样的教育生活才会有意思、有意义。当我们把自己的教育生活视为一个极富人文关怀、情感魅力和生命活力的舞台,那么你就会发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经常发生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闪耀着创造的火花、教育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凝聚着我们的情感、体验、智慧和感悟。它们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们会长久地影响师生的教育教学和生活。当我们懂得用心灵去品味和叙述自己生活中的这些动人故事,也就意味着我们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的理想信念,审视自己的行为,追寻自己的足迹,赋予教育生活独特的体验和韵味。当我们受到工作的限制,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写作和反思的时候,至少要像张文质先生所说每天坚持写200字。
最后建议大家读一读最近在网上传得比较多的一篇文章,《于永正给初任老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于永正老师是教育部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相信读了以后受益匪浅。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