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章
原文: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顺从的答应。阿:斥责声。
食母:像婴儿那样仰食于母亲。母喻道。
译文:
断绝智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没有分别计较的忧愁。可以免除世俗之忧。顺从与反对,相距多远?美好与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自远古以来就是这样啊,好像不会终止的样子,众人都是熙熙攘攘、兴高采烈的样子,好像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好像春天里登上高台远望美景。我却独自淡泊闲适,无动于衷,混是沌沌的样子,就像婴儿还不会嘻笑声;疲倦懒散啊,好像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笨之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只有我送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只有我这样淳厚质朴。广阔无边啊,像大海一样汹涌;自由奔放啊,像四处漂泊无处停留。众人都精明灵巧,而我却愚昧笨拙。我与众人的不同之处,关键在于懂得了“道”。
感悟:
这一章出现了两个形象,“俗人”和“我”,“我”是所有有道之人的代称,“俗人”理解成众人,或一般人。
本章所说的“我”为什么如此不一样呢?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里的“我”与众不同,“贵食母”者说:“举世皆清我独浊,众人皆醒我独醉。”好不合常理啊?你看《皇帝的新装里》说“凡是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它。”大臣和百姓都试图证明我能看见衣服,以此来说明我称职,我聪明。有人愿意说;“我是个傻子!”有,这里的“我”就是一个。
“俗人”熙熙而乐,精明机智,“我”混混沌沌,疲倦闲散,迷迷糊糊,愚昧笨拙,“我”为什么这么“另类”?因为众人追求“有余”,我们猜也猜得出,“有余”指的是什么。“我”追求什么?道啊!所以“我”所表现出来不一样恰恰说明“我”淡泊宁静,淳厚宽宏,超然脱群。
这笔法似贬实褒。用形贬实褒描述有道之人外在形象与内在特质。《红楼梦》写贾宝玉也是这笔法:“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道德经》第65章“玄德深矣,与物反矣。”第78章“正言若反”。作者评价贾宝玉就是用的正话反说。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说了正话,他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愚愚笨笨的。他的《洗儿》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最值得深思的是我和众人是在一起的。我和你一起玩,我心里和你不一样。我们是不能脱离人群,遗世独立的。和大家生活在一起,内在又有自己本然的坚守。所谓“披褐怀玉”一类的。这看似多么荒诞,既然不一样,甚至于截然相反,怎么能靠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六王爷的生活原型允禄。
绰号“聋子” 的允禄,精通数学,掌管皇家礼乐,是康熙皇帝第十六个儿子,在九子夺嫡的年代,也许是看到自己的诸位哥哥个个出类拔萃,在年龄上没有任何优势的允禄压根就没有争夺皇位的心思,而是继承了自己一生爱科学的父亲康熙皇帝好学的一面,一心去研究数学、音乐。
允禄和其他附庸风雅的皇族子弟不同,做学问十分严谨,数学方面,允禄曾经参与编纂了被称为初等数学百科全书的《数理精蕴》,同时还在奉命掌管礼部期间,革新王朝礼乐,受到皇帝的多次嘉奖。
尽管允禄精通数学、音乐,也许是为了明哲保身,让自己的诸位具有继位希望的哥哥忘掉自己,在那个九子夺嫡风云际会的康熙王朝,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私下见面,允禄经常在诸位哥哥面前表现出一副愚钝的形象,并经常装作耳聋,还回避一些尖锐的矛盾。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康熙的诸位皇子给允禄起了个外号“十六聋”,十六是他在诸位皇子中的年龄排序。明哲保身,拣了一个铁帽子王。
有的时候这样也是自保的手段。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不为利,只为道,那么唯与阿(应诺与逢迎什么),善与恶(赞同与讨厌或者美好与丑恶)对你来说,站在哪一边,不如站在道的一边。你参悟里边的玄机,中道而行,直心而立,不偏不倚,不管风向如何偏倒,你且屹立不倒。因为你知道,你改变不了的现状,只能等待时间发酵,何必非得弄个清楚明白,难得糊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什么样的环境也阻挡不了心的自在奔放。
圣者说:“我的快乐你不懂。”
袭人说贾宝玉:“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作`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这些话,怎么怨得老爷不气,不时时打你,叫别人怎么想你?”
宝玉怒骂爱国贼原文内容:
“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
“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 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こ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五代十国的冯道,历来褒贬不一,倒是比较符合贾宝玉的论述。
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省沧州市)人,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宰相,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冯道作为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学者,他的言论和著作中确实包含了不少富有哲理的名句。要说到“千古名句”,可能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对名句的理解和感受都有所不同。不过,我可以为你分享一句冯道较为著名的言论: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这句话表达了冯道对于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他认为人生的穷达都是命中注定的,因此不必过于叹息。他主张人们应该专注于做好事,而不是过分关注未来的前程。这种思想体现了冯道淡泊名利、注重道德修养的处世哲学。
结束语: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冯道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