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鲟游文化旅游公司创新推出”Z世代文化官培养计划”,以留学生为桥梁推动非遗文化国际传播
在文化传承面临代际断层的当下,厦门鲟游文化旅游公司独具慧眼地启动了"Z世代文化官培养计划"。该项目精准锁定海外留学生群体,通过系统化的文化赋能培训,将这些年轻人打造成为了解传统文化、掌握现代传播技能的新时代文化使者,开创了非遗传承与国际传播的新模式。
这一创新项目的核心在于"双向赋能"的培养理念。鲟游文化组建了由非遗传承人、新媒体专家、跨文化传播学者构成的导师团队,为学员提供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培训。课程设置独具匠心:上午可能是德化瓷烧制技艺的实操课,下午就变成短视频创作工作坊;昨天还在学习闽南古乐的演唱技巧,今天就要策划一场面向外国观众的线上文化沙龙。这种"传统技艺+现代传播"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让学员们既深入理解了文化精髓,又掌握了将其推向国际舞台的方法论。
来自新加坡的留学生林嘉怡是首批毕业学员之一。在完成培训后,她在YouTube开设了"闽南姑娘看非遗"专栏,用中英双语向海外观众介绍提线木偶、南音等传统艺术。其中一期"跟着阿嬷学红砖雕刻"的视频,不仅获得50万播放量,更吸引了不少外国网友询问如何来闽南体验。林嘉怡说:"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它完全可以很'潮'。我的外国同学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鲟游文化为该项目设计了完善的支撑体系。公司建立了"文化资源库",学员可以随时调取高清非遗影像资料、专家解读视频等内容;开发了"文化传播工具包",提供多语言字幕模板、国际社交平台运营指南等实用资源;还搭建了"全球文化官社群",方便学员们交流经验、共享资源。这种全方位的支持,极大地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率和专业性。
项目的创新性还体现在"在地化传播"策略上。鲟游文化鼓励学员根据所在国的文化特点,对传播内容进行创意改编。在法国留学的学员将南音乐曲与电子乐混搭,制作成适合当地音乐节播放的版本;在日本的学员则把漆线雕技艺与动漫元素结合,设计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周边。这种"和而不同"的传播方式,既保持了非遗的核心内涵,又增强了国际受众的接受度。
线下活动的策划同样别出心裁。学员们利用中国传统节日节点,在海外高校组织文化体验活动。中秋节的闽南博饼游戏、端午节的特色香囊制作,这些互动性强、体验感佳的活动,成为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据不完全统计,首批学员已在12个国家举办了60余场文化活动,直接参与的外国学生超过3000人。
数字化传播是该项目的另一大亮点。学员们充分利用TikTok、Instagram等国际社交平台,创作符合Z世代审美趣味的非遗内容。一条由在美学员创作的"用Rap唱南音"短视频,在TikTok上获得200万点赞;一组将提线木偶与街舞结合的创意照片,在Instagram上引发模仿热潮。这些内容让古老技艺以崭新面貌进入国际年轻人的视野。
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也是项目的成功关键。鲟游文化为优秀学员提供创业支持,包括非遗产品跨境销售渠道、文化体验活动策划咨询等。目前已有5位学员在海外成立文化传播工作室,既实现了自我价值,又推动了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播。
这一创新模式正在产生积极的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留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培训,许多海外华校也寻求合作引入课程。鲟游文化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项目扩展至30个国家,培养500名文化官,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文化传播网络。
"Z世代文化官培养计划"的成功实践证明,年轻一代不仅是文化的继承者,更可以成为创新的传播者。当留学生用短视频记录非遗技艺,当他们在异国校园组织文化工作坊,当他们在社交平台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种自发的、接地气的文化传播,往往能产生官方渠道难以企及的效果。鲟游文化用创新的方式激活了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国际传播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路。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443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