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含金量到底怎么样?

千古奇谋,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结合的典型范例。

站在上帝视角,可能觉得隆中对平平无奇,但站在刘备的视角,隆中对就如“拨开云雾见青天”,让四处流浪、茫然无措、前途未知的刘备找到了方向。

1

刘备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前,可以说已经历尽人生艰难。

在此之前,他曾经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生死未知。

刘备虽有凌云之志,但一直没有机会舒展。此时他又流浪到荆州,依附自己的本家刘表,仍旧是寄居于他人屋檐之下,仰人鼻息。

如何改变现状,寻求突破,是刘备的当务之急。

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背景。

诸葛亮虽然躬耕于南阳,不出草庐却知天下大势,这说明他平时就没闲着,一直在搜集信息,思考天下大势。

当刘备上门时,诸葛亮早已成竹在胸,准备出山大展身手。

隆中对就是他向刘备交出的面试答卷,诸葛亮牛刀小试,立即俘获了刘备。

刘备聆听完隆中对,犹如拨云见日、开云见天,漫无头绪的刘备终于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在遇见诸葛亮前,刘备就像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撞到哪里算哪里。

遇到诸葛亮后,刘备就有了主心骨,有了目标和方向,之后的每一步行动都有了归依。

2

站在刘备的视角,诸葛亮的隆中对绝对是千古奇谋,至少他在历代史书上未曾见到过类似的战略规划。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难道就真的觉得平平无奇,乃至于废话吗?

此言大谬也!

隆中对这种战略构想,绝对不是随便想想就能提出的,非有厚重的积累和对时势的精准把握所能提出的。

当时的形势,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吕布、袁术、袁绍之流都已经被消灭,北方再无人能够挑战曹操的权威。北方只余下关中、凉州的马腾、韩遂还未被平定。

曹操下一步的行动必然要南征荆州,平定刘表,然后继续向江东推进,顺势消灭孙权。

正如诸葛亮所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刘备向北和曹操抢地盘,一点前途都没有,要是有这能力,也不至于被曹操从徐州赶到荆州。

除了北方的曹操,江东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备去图孙权也没有机会,既没实力也没根基,只能和孙权结盟,不能和他结仇。

剩下的也就是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以及汉中张鲁,关中及凉州的马腾韩遂。

张鲁和马腾韩遂远在千里之外,刘备鞭长莫及。

诸葛亮给刘备出的主意就是从“本家”下手,先图荆州的刘表,再图益州的刘璋。

刘表和刘璋这俩人,能力比不上刘备,正好可以取而代之。

而恰巧刘备现在就在刘表的地盘,刘备可以鸠占鹊巢。

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简单的划分几期实行,第一期是夺取荆州,第二期是夺取益州,第三期是夺取汉中,第四期是“待天下有变”,则兵分两路发起北伐,最终一统天下,再造汉室。

3

诸葛亮的隆中对,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刘备集团接下来的一切行动基本上都是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实施。

隆中对即是一份规划蓝图,也是一份行动指南。

刘备这个蹉跎了半生的老牌军阀,得到诸葛亮后,如获至宝,他后半生也基本上照着诸葛亮的规划书行动。

刘表病死后,曹操率大军征荆州,刘表继承人刘琮投降,刘备和孙权结盟,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曹操不得不退回北方。

赤壁之战后,刘备当仁不让的占据了荆州,完成了隆中对的第一个战略目标。

之后,刘璋又“引狼入室”,邀请刘备入蜀防御张鲁,正中刘备下怀,刘备率军入蜀,然后联合张松、法正等蜀中“叛徒”,成功击败刘璋,正式入主益州,隆中对第二个战略目标完成。

再之后,刘备率军北伐汉中,将曹魏的西路军主帅夏侯渊斩杀,成功占据汉中,隆中对第三个战略目标完成。

再之后,刘备发起两路大军北伐,关羽率一路攻襄樊图洛阳,刘备率一路出秦岭图长安。正当蜀汉大军高歌猛进时,孙权背盟偷袭关羽,关羽兵败被杀。刘备不得不取消北伐计划

终刘备一生,只实现了隆中对的前三个目标。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姜维两代人仍旧力行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的隆中对无论是战略层面还是实操层面,都是卓越的规划,远非普通人所能及。

诸葛亮本人提出来一个战略构想,又身体力行的亲自去实现这个构想,这种行为已经配得上伟大二字。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450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