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

      那天,文思老师在群里分享了一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现场直播。

      镜头率先聚焦在一号展厅“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幅巨大的历代运河电子沙盘吸引人们的目光,叶导站在沙盘旁,讲述着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在扬州附近开通邗沟,连通淮河与长江,这是大运河的开篇之举。邗沟就像一颗历史种子,播下了大运河千年流淌的基因,开启南北沟通新纪元。直播中虽未展示邗沟开凿场景复原图,但通过叶导对沙盘的动态讲解,当年工匠们挥汗如雨开凿河道的画面仿佛在眼前浮现。

      镜头一转,来到隋朝展区。这里以汴河州桥遗址剖面、回洛仓模型等文物为核心,结合图文展板与多媒体互动,还原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隋唐大运河的历史。叶导介绍,隋炀帝为解决都城长安物资转运难题,倾举国之力开凿运河,使得南方的粮米、丝绸沿水路运往北方,南北文化在漕运往来中热烈交融。值得一提的是,若想直观感受隋唐时期的航运风貌,可前往“运河上的舟楫”专题展厅,那里陈列着隋炀帝南巡龙舟的等比例模型,精致的雕花木桨与舱室结构,无声诉说着当年“舳舻千里”的盛景。

      随后,叶导带领大家走进元朝展区,巨大的元代运河水系沙盘清晰呈现了“裁弯取直”后的京杭大运河布局。他详细讲述郭守敬如何通过科学测量与水利工程,将隋唐运河的曲折河道改造成直线,大大缩短漕运距离。当讲到元世祖忽必烈赐名“通惠河”时,叶导特意指出,这条从大都(今北京)到通州的河段,正是如今京杭大运河最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他结合沙盘中闪烁的现代通航标识补充道:“大运河分为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河段主要是京杭大运河的山东济宁至浙江杭州段。这段运河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在现代航运、农田灌溉与文化旅游中持续焕发活力。”

      文化长廊的直播同样精彩,这里以“运河城市的兴衰”为主题,通过诗词碑刻、市井模型与互动屏,展现扬州、苏州、淮安等城市因运河而繁荣的历程。叶导在讲解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等运河诗词时,特别提到展厅内陈列的“分水龙”碑——这块清代石碑曾立于扬州运河畔,相传与曹雪芹家族在扬州的盐运官署相关,虽未直接描绘《红楼梦》中林黛玉北行情节,却从文物角度印证了曹家与运河的深厚渊源。而关于关汉卿在淮安采风创作《窦娥冤》的故事,叶导也坦诚说明,这一内容更多属于运河文化的跨地域传承,扬州博物馆更侧重展示本地与运河相关的历史名人,如鉴真东渡、郑板桥与运河的不解之缘。

      直播结束,大运河2500多年的风云变迁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从邗沟的开凿到京杭运河的贯通,从隋唐漕运的繁盛到现代航道的新生,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用文物、沙盘与多媒体交织成一部立体史书。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让每个观者感受到,这条流淌千年的华夏血脉,至今仍在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与文明。感谢文思老师分享的这场直播,让我们足不出户,却仿佛沿着运河的轨迹,走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之旅。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451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