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死了还要变厉鬼杀吕蒙,他是不是玩不起?

2025-04-10

吕蒙不是被关羽追死的,他是寿命到了该死了,关羽趁机过了把瘾。关羽最恨的是孙权,但孙权寿命还没到,关羽只能骂一顿泄愤。然后又去每晚吓唬曹操。这不是因为曹操比孙权可恨,而是因为曹操寿命到了鬼魂能接近了,不光关羽能接近,而且伏皇后、二皇子、董贵妃和董承的鬼魂也能了,这些人都死了很多年了,为什么不早来向曹操索命?因为当时曹操寿命还多,鬼魂对他无法靠近。连本领高强的左慈也不能真把曹操怎么样,只能泄露一下他的死期“玉鼠随金虎,奸雄一旦休”,意思是虽然我拿你没办法,但你也没几年好活了。用这种方式过一过嘴瘾。

关羽拿孙权没办法,但这口气又出不去,所以他去向刘备托梦,让刘备给他起兵雪恨。这时关羽也接近不了刘备,需要在灯影下躲避。但到了白帝城时期,关羽、张飞的鬼魂就不再躲避了,刘备还能抓住他俩大哭,因为刘备也快死了。

阴鬼近不了阳人,除非对方阳寿到了。毛皇后向曹叡索命,李丰三人向司马师索命,孝子等人向诸葛恪索命,都是发生在对方快死了的时候,不是因为冤魂之前不想来,而是因为之前来不了。这类索命的情节,都是对方要死了,有深仇大恨的冤魂赶来渲染下气氛。

于吉能向孙策索命,关羽却不能向孙权索命,不是因为仇恨程度有区别,而是孙策、孙权的命运不同,孙策是月亮命,年纪轻轻就英年早逝,孙权却是太阳命,寿命很长未来还要当皇帝。所以孙权被关羽吓倒后,其实什么事都没有,吕蒙死后东吴众将惶惶不可终日,后面也什么事都没有,他们都没到该死的时候。

所以吕蒙是天生的寿命短,四十多岁就要死了,关羽就算不来他也没几天好活了。曹丕也是死在这个岁数,并没发生甄皇后向他索命的事情,他是单纯的生病去世,如果甄皇后来索命也不会有任何违和,她本就死得冤枉,如果她来的话,情节上也会像是导致了曹丕提前死亡,好在她没来,这给了我们一个例子。

曹操、曹丕、曹叡、司马师、孙策、诸葛恪都是历史上的大人物,这些大人物亡故的事件关系重大,对这类重要节点演义作者一律不改,这是演义的考究之处。这些历史关节就成了演义中所谓的天命。从成书过程的角度看,这是先射箭后画靶的附会,把历史上事业做得大、享年事件久的人说成拥有天命。但在已完成作品的叙事中,在不剥离怪力乱神和天命因果的演义世界里,因果关系颠倒了,变成了拥有天命的人在故事中不会提前死去。在情节中有时甚至机械降神十分生硬,例如因为刘备有皇帝命,所以的卢马能匪夷所思地一蹦老远,又因为阿斗有皇帝命,所以赵云的战马也爆发小宇宙跳出陷坑,网友们调侃阿斗“我和赵叔七进七出”,其实阿斗是有功的,他贡献了运命,否则赵云早就死了。这类情节也并不总是这样生硬,更多的时候天命会以符合现实逻辑的方式展现自身,比如刘备被张任追杀时恰好张飞、严颜赶到,旁白说是因为刘备有天子洪福,但这用纯粹的巧合也能够解释,上方谷的大雨也是这样,这类的情节有着决定论的意味,人会做出什么选择也是天命决定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曹操下达不要对赵云射箭的命令被解释为阿斗有福,在这样的框架下,演义中人物没有自由意志,一切都是天命,这是一个让人沮丧的分析思路。

无论我们是这样悲观,还是乐观一些认为天命只作用于最重要的人物、最重大的事件,在吕蒙之死事件上的结论是一样的。我们想象一个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他没读过三国演义,但知道演义作者“大事不虚”的风格,读到关羽之死时,他一定能准确地判断出吕蒙也要死了,因为历史上吕蒙就死在这时候,而且后文无疑会有刘备东征被陆逊打败的重要情节,从给陆逊让路的角度,吕蒙也不能不死。对演义中的吕蒙来说,他死在这个时候就是他的天命。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他的寿数也就到了。因为寿数到了,所以关羽敢于来了。

虽然吕蒙本来也活不多久了,但正常的死状不会是大庭广众下七窍流血而死这么凄惨,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给读者泄愤,后文将糜芳、傅士仁、范疆、张达凌迟处死也是提供情绪价值。在《花关索传》中,除了吕蒙、糜芳外,连陆逊、糜竺都被剐了,对于这种强烈的民间情感,演义作者不能不予以尊重,但是与史实差距过大会影响演义格调,演义中作者保持平衡的迹象处处可见,结果是陆逊、糜竺被拿出名单,补入了傅士仁、范疆、张达、潘璋、马忠、朱然,这些人因其罪孽深重的程度不同而死法不同,没拉多大仇恨反而有民间崇拜的甘宁的结局就比较体面。

所以吕蒙承担的,是民间强烈的恨意,除了他自己这份,还有陆逊的那份,陆逊后面要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刘备,这是重要情节,再后面他还要当很多年大官,在演义中不能陪吕蒙死,那只能委屈吕蒙一个人了,谁让他死在关羽前后脚呢。但吕蒙毕竟是三军主帅,威望极高,深受孙权器重,孙权不可能像把糜芳送给刘备一样把吕蒙送给刘备。吕蒙要死在自家地盘上,而且不能寿终正寝,对这道难题,演义作者给出的解法就是关公索命。他没让吕蒙死得更早,但是让吕蒙死得更惨,兼顾了历史时间和民间情绪,称得上神来之笔。现代人如果说这属于封建糟粕,那就是苛责古人了。

更妙的是,演义作者将吕蒙之死安排在东吴庆功宴上,孙权盛赞吕蒙夺取荆州的功绩超过了周瑜、鲁肃,吕蒙谦称功劳属于主公和诸将,这时关羽突然附身让吕蒙丧命,这等于是从关羽的角度盖章了吕蒙的责无旁贷、居功至伟。毕竟这是孙坚、孙策、周瑜、鲁肃渴望已久却没能得到的荆州,就算是主角和读者对吕蒙恨之入骨,也不能否认吕蒙取得了超出历代前辈的成就。就像之前之后描写陆逊的神机妙算和韬略隐忍,演义中这类伟大的均衡处处可见。

说回关羽,他在流行的嘉靖本中是主动归神,留下了完整的肉身,这肉身却被砍下首级招降荆州各城,演义中此处叙述简略,但这种攻心的思路极像是吕蒙的手笔。在其他的版本中,关羽是大家熟知的死于被处斩,后文孙权要将其首级送去许昌移祸曹操,不止是身首异处,而且要永久分离,又是被用作糊弄大哥和三弟,转移他们仇恨的工具。虽然关羽听从过普净的劝告,但后来这些遭遇足以让他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他去报复了吕蒙,让吕蒙在最光彩的时刻呈现了最凄惨的死状。如果他不去,吕蒙很快就要寿终正寝了,那他的仇恨就报不成了,读者也缺了一个泄愤的缺口。

至于关羽为什么能把吕蒙的死法弄得更惨,而伏皇后、毛皇后等人只能搞搞吓唬,这与他死后成神了有关。不同的人的鬼魂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最夸张的诸葛亮在死前就告诉姜维自己死后的魂魄会去压镇将星,配合人世的姜维搞“死诸葛走活仲达”的把戏。关羽和诸葛亮是在后世人心中神格最高的两个人,演义中也只有他俩在死后多次插手人间的事务。这既是展示他们的力量,也是让读者知道他们成了更伟大的一种存在,达到安慰的效果。但这两人也有不同。诸葛亮无论压镇将星帮姜维退兵,还是托梦钟会让他不要伤害蜀中百姓,都是一心为公心系天下。而关羽虽然出现的次数更多,但不是报私仇,就是救儿子,或者给亲近的人托梦。从这个角度看,关羽的格局确实是不够大。

帮关兴杀潘璋也就算了,还要帮着关兴杀越吉元帅,越吉元帅和他无冤无仇,只因为关兴是他的儿子。如果神们都这么搞,人间世界将彻底乱了,说他玩不起真不算冤枉他。在那之后直到三国归晋,关羽再也没显灵过,可能是被玉帝批评了,做神的格局要大一点。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457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