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黑话——“滥觞”的追本溯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滥觞”这个词语?充斥在各种学术文章中的“滥觞”一直在被滥用。有人为了显弄,把这种生词突兀的嵌入自己的文章,一度让人尴尬又厌恶。这样的词语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常有人乐此不疲的使用?
“滥觞”乍一看给人一种很高级的感觉。觞——殇——伤,一读滥觞容易联想到古风中常用的“殇”,殇,伤也,一看就很凄凉哀婉,再加上滥,就是伤感泛滥,更凄凉了。但是滥觞究竟是不是凄凉的意思?这还要从它的起源说起。

对滥觞一词追根溯源,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荀子》一书。《荀子·子道》里面写道:“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长江发源于岷山,开始的时候,源头仅仅可以浮起酒杯,而到了下游水多的地方,如果不乘坐方舟大船,则不可以安全的渡过。在这里滥是泛滥,觞是酒杯,滥觞便是浮起酒杯。但是这么解释的话太过于浮泛,没有触及到一些根本的东西,比如说为什么要用滥觞来譬喻长江源头?滥的意思是什么?觞的意思又是什么?觞真的是酒杯的意思?

“滥”的本意是水溢出,可以引申为漫延、泛滥。在江水的源头,水从地下渗出,沿着细小的河道涓涓流动,然后逐渐漫延开来,流向更远的地方。滥很形象的说明了源头的水从溢出,到漫延再到泛滥的全过程。
“觞”的本意是盛酒器,可以引申为敬酒、饮酒。《韩诗》说:“爵、觚【gū】、觯【zhì】、角、散,五者总名曰觞”。觞不特指某一种酒杯,而是作酒杯的泛称,并且这种泛称的酒杯,里面是盛满有酒的。《左传·成公二年》:“韩厥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韩厥拜了两拜,跪在地上,手上捧着觞和璧进献齐侯。韩厥不能捧着空杯去向齐侯进酒,他手里必然是捧着盛满酒的酒杯。《韩非子·十过》:“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晋平公举着酒杯站起来向师旷祝寿。同样晋平公也不可能拿着空杯子去祝贺别人。由此可见,觞绝不是一般的酒杯的泛称,而是指那种盛满酒的酒杯。并且在所有的代表酒杯的名词当中,也只有觞可以作为动词,表示劝别人喝酒和自己喝酒。比如“管仲觞桓公”管仲用酒招待桓公;比如“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杯酒,一首歌,诉说人生的风波,往事尽蹉跎。殇作劝酒和自饮的动词,更加说明了殇是盛满酒的酒杯的泛称。

到这里,滥觞一词便开始清晰明了。荀子用“滥觞”来作譬喻,既用“滥”生动的概括了江源水流的全过程,又用“觞”之盛满酒的酒杯来对比载人的大舟,以极小和极大的比较准确的反应出了江源和江津的区别。江源水少,涓涓而出,推动着杯酒缓慢前行;江津水大,汩汩而逝,浮荡着大舟漂向远方。在所有的酒杯名词中,唯有觞可以表示盛满酒的酒杯,于是荀子便把“觞”和“滥”组在一起造出了“滥觞”这个词语。
由此可见,滥觞并不是什么很高级的词语,也不是什么泛滥的凄凉,而是指浮起盛满酒的酒杯,这便是滥觞一词的本意。后来从这个本意又引申出“起源”的意思,本意渐渐消失。于是滥觞便以起源的新身份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得以流传下来,广泛的被应用在各种各样的学术文章当中,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滥觞一词。
总结:
觞:本意是酒杯的泛称,实际指盛满酒的酒杯;作动词指劝别人饮酒或自己喝酒。
滥觞:本意是浮起盛满酒的酒杯;引申义指事物的起源、发端。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