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实盘记录34——跨境企业的护城河

新店美国站的销售额是$2281.93,秋季会员日前夕,流量基本上降30%,没什么好说的。明天报了个秒杀,测试一下会员日前的秒杀效果如何。
物流端依旧是慢如蜗牛一样的上架速度,无力吐槽这季度的转运效率。周末出去听了一些管理类的课程,说实话没卵用。做企业还是向内求的过程,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以后在有这种时间我就多更篇文章给大家,还能涨涨粉丝,惭愧,惭愧。
今天重点聊聊什么跨境企业的护城河,这里我想先说一下世界上那些好企业的护城河是什么样的。
好的企业护城河我分为两种:
第一种就是偏实体的
1.可积累的资源
这里我一条条来说,举个例子比如可积累的资源。好比你在某行业深耕了数年,从上下游落地到销售,研发,IT等各个环节都做了很多东西。那么别人想赶上你也一样需要付出这么资源才行。
注意这里一定要是可积累的资源,在实际中很多积累是没用的,因为产业迭代太快,好比你积累了一堆做bb机的经验,但是到了智能手机时代大部分经验就用不上了。
安克创始人阳萌也聊过这个问题,在读计算机的时候搞了很久的调参算法。结果现在都用端到端的神经网络来做了。所以等于经验归0,这种特征越是软件类的产品,越明显。
在招聘的时候我也常常会看,这个人的经验是不是有用的,如果是已经迭代过时的技术,那么很多经验其实就是从0开始。
落实到跨境业务,我们在选赛道的时候尤其喜欢那些比较传统,搜索量平稳,数据平稳,可以慢慢去积累资源的产业来作为公司的基本盘。
2.业务技术能力
这里业务技术能力一定是达到一定要求的才能作为护城河,最基本的就是业务能力达到可以给你的同行做培训了,才能算护城河的一种。
3.规模效应
这里也很简单,其实就是足够的需求数量。
只有足够的数量才能平摊一个产品的成本到无限接近原材料的成本价格。第一性原理大家应该都懂,但在实际做产品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发现,有的产品只是换了个产品形态,用料都很接近,比如硅胶,但是价格可以差好几倍,如果按照第一性原理不应该是这样。其中就是规模效应的问题,只有足够的数量才能发挥作用。
这里还可以扩充一点,在做产品的时候可以先看看类似用料和做工的业内最大规模的那些产品的供货价,其实就可以心里有谱知道你自己设计研发的这款产品最终可以到一个什么价格区间段,以果决行。
第二种就是偏认知或者虚拟的
4.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土壤是一切执行的基础,好的土壤可以让贫瘠的种子长好,反而言之坏的土壤怎么都长不出好的种子。
5.消费者导向
好的企业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导向,但是消费者导向的企业一定都是好企业。小到你楼下的水果摊,大到iPhone这种顶级公司。而且消费者导向不仅仅只是表现在产品端,本质上从市场调研,到运营,到研发设计,生产,推广,营销,售后。消费者导向的行为习惯和方式可以彻底改造一个传统企业各个环节。
这里举一个实际一点的例子,消费者导向在运营写文案做链接的运用。好的链接一定是和用户进行交互且连贯的,在深入洞察用户的需求后。新的图、文、视频之间的联动关系和对应关系,站在消费者阅读的角度去重新考虑这类问题。业内的传统则是别人写什么我写什么,我有什么就写什么等等,这就在感官上大不一样了。
6.生态位的逻辑
这里指的是做什么,不做什么,只做好生意的逻辑。做那些还没有被满足需求的赛道。
对应到跨境来说好生意具体表现在市场不单纯是卷价格,用户需求多样化且还未被完全满足,市场容量足够大且平稳,对应有很多不同的用户,不同用户对产品有着除了基本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比如美观,简约,高性能等等也能接受高客单。这样一个开放包容平稳大市场,才能持续让企业有正反馈做难而正确的事情,不停的去满足消费者。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空的生态位,即有急需且潜在未被解决的问题。
具体到亚马逊上的赛道来说,核心出单词的搜索量,单位时间投资回报率,广告核心关键词的cpc,头部竞争格局,是否还有未被满足的需求等。
7.终局思维
提到终局思维,就一定要提到终局的产品形态。我常说做产品一定要考虑到最终这个赛道下会有哪几种产品形态存在。同样是解决打电话的需求,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和卫星电话就是不同的产品形态。如果你很不幸的一开始就做了翻盖手机,那么这种大屏智能手机出现的时候就很不幸了。
到了亚马逊平台也是一样,如果你的产品形态最终不是那TOP4之列,在怎么推也是浪费时间,没有积累就形成不了护城河。
额外补充两点
8.时间本身就是最好的护城河
只要你的赛道足够稳定,产品活的足够长,单靠评论数量或者消费者影响力都可以形成一道天然护城河。
9.那些你拼命教给别人也学不会的东西,更是你企业独特的护城河
比如滞销的茅台只会成为年份酒,在未来价值更高,而滞销的电子设备只能将来成为贬值的工业垃圾。
更多投资类的解读,巴菲特1998年在佛州大学的演讲说的很清楚,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下。
希望我的实盘记录可以给同行路上的朋友参考和帮助。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468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