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的婚恋困境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句精彩比喻贯穿了《围城》全书,含蓄而形象地揭示了婚恋情感中的矛盾纠结。

《围城》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的婚恋经历为主线,深刻揭示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婚恋困境与人性矛盾。小说通过多段复杂的婚恋情感纠葛,呈现出作者对婚姻与爱情的深刻思索。

每读《围城》,总会为主人公的婚恋情感纠葛唏嘘感叹,总会为其揭示的人类婚恋困境掩卷深思。

婚恋困局似乎犹如一座围城,无解!

《围城》中的每一段婚恋情感纠纷,都代表着一种婚恋观,而每一种婚恋观作者似乎都为他们送上了一副冰冷的枷锁,最后无一例外都走向了困境。这看似荒诞不经的写作,不是作者的冷酷,而是试图通过这样冷峻的笔法,来激发读者的思索。

都有哪些婚恋情感纠纷呢?

方鸿渐与鲍小姐的露水情感,源于人贪婪的欲望,这种情感注定是短暂而虚无缥缈的,它的结局,当然无法走向婚姻殿堂,转瞬之间,它会因新鲜感的丧失,或现实的种种原因,而消失殆尽。

方鸿渐与苏文纨的婚恋情感暧昧,则完全是一种肥皂泡式的虚荣,它表面看似张力无限,还具有五光十色的美,但其实毫无情感加持,冷冰冰的,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会使其分崩离析。

而苏文纨选择嫁给曹元朗,丝毫没有也爱情可言,完全出于社会地位的虚荣,功利主义的追求。

人都渴望理想的爱情,而唐晓芙就代表着这种纯粹的理想爱情。方鸿渐与唐晓芙的心痛错失,预示了纯粹爱情在现实生活的脆弱。

方鸿渐对爱情抱有浪漫幻想,但这种精神的追求屡屡碰壁于婚姻的现实义务。孙柔嘉表面温柔顺从,实则精于算计,她通过“示弱”和“心机”将方鸿渐引入婚姻,婚后显出极强的控制欲。他们的婚姻是方鸿渐妥协的结果,懦弱和妥协被动地接受婚姻,最终只能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贪婪欲望的短暂,虚荣暧昧的无果,理想主义的幻灭,妥协被动的困境,方鸿渐一路走来,折射出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既不甘于传统包办婚姻,又缺乏追求真爱的勇气,最终成为“围城”中的困兽。

小说中几乎没有纯粹的爱情,鲍小姐的欲望,苏文纨的虚荣,汪太太的调情,方鸿渐与孙柔嘉的争吵,赵辛楣与妻子的冷漠,无不显示婚恋的琐碎与虚无……

那么,钱钟书以冷峻的笔触,辛辣的讽刺和黑色的幽默,书写《围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也许,是展示门第与利益的权衡。方鸿渐的“假博士”身份、苏文纨的家世背景、赵辛楣的政治资源……婚姻成为社会地位的筹码,爱情反而沦为附属品。

也许,是展现流言与面子文化。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结合部分源于“人言可畏”,婚后矛盾也因亲友的干涉加剧,折射出社会舆论对个人婚恋的压迫。

也许,就是揭示知识分子的分裂。李梅亭道貌岸然却贪财好色,高松年的权谋,赵辛楣的世故,方鸿渐的虚荣,揭露了知识分子既要精神优越,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这种分裂最终导致他们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也许,是揭示传统与现代的撕扯。方鸿渐接受过西方教育,骨子里却残留着传统文人的软弱;孙柔嘉虽是新式女性,仍被家族伦理束缚。两人的矛盾不仅是性格冲突,更是新旧文化碰撞的缩影。

也许,是揭露理想与现实的撕裂。鲍小姐的肉体诱惑,苏文纨的虚荣心,唐晓芙的完美幻影,最后都败给了孙柔嘉的世俗算计,理想与现实总是格格不入的,婚姻被异化为一场生存游戏,爱情沦为填补孤独的工具。

……

不管是什么,《围城》的婚恋观超越了时代局限,直指人性的永恒困境:人们渴望通过婚姻获得安全感,却又恐惧被束缚;追求爱情的自由,却难逃现实的算计。钱钟书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将婚姻的真相撕开给读者看,迫使人们反思:我们究竟是被“围城”困住,还是自己筑起了这座城?这种对婚恋本质的深刻洞察,使《围城》成为一面照见世道人心的镜子,至今仍引发强烈的共鸣。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469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