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用“玩”趣促“学”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孩子“玩”的乐趣引入学习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的阅读是关于如何把玩趣变学趣的。
孩子兴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动力,而玩就是孩子最大的兴趣。对孩子来说,"玩”往往也是学习的过程。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应该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珍惜和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但许多家长在不经意间就抹杀了孩子的兴趣。
作者给读者引入事例:
一天,我去书店买书,听见旁边一对父子的对话。爸爸正在寻找他想要的书籍,孩子突然问道:“爸爸,你在找什么书啊?”“哲学类的书。” 儿子又问:“爸爸,什么叫哲学啊?”父亲充耳不闻,一声不吭地继续寻找。儿子再次问道:“爸爸,到底什么叫哲学啊?”这下父亲有点不耐烦了:“别烦,跟你说了你也不明白。再吵,下次就不带你来了!"孩子只好嘟着小嘴站在一旁。
多好的教育契机啊,就这样被这位父亲给错过了。的确,孩子年龄小,就算给他解释什么是哲学他也不见得能明白,但或许正是这次让他似懂非懂的解释,会让他从此萌生对哲学的兴趣。生活就是教育的大课堂,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教育契机,但有多少家长真正具有捕捉契机的意识,具有敏锐地发现孩子兴趣的目光呢?
一位母亲带孩子逛街,刚走不久,孩子的鞋带便散开了。我想大多数母亲都会弯下腰替孩子把鞋带系上,但这位母亲没有。她没有替孩子系上,也没有强迫孩子自己系,而是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解开了自己的鞋带。然后她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的鞋带也散了,我们互相帮忙系吧,比一比,看谁系得又快又好?”孩子顿时来了兴致,跃跃欲试想在比赛中一试身手。在母亲的鼓励中,孩子竟第一个系好了鞋带,并且系得很好。自然,孩子又得到了母亲的赞美。
上面例子中的这位母亲可以称得上是教育孩子的高手,她准确地把握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巧妙地创设了互系鞋带的情境,在不露声色中抓住了教育的契机。不管孩子是一岁、6岁、12岁甚至是18岁,家长都能找到这样的教育契机,孩子在鼓励与赏识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喜悦也激发、培养了孩子对事物的兴趣。相信这位系鞋带的孩子将会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充满热情。
可有的家长并不能很好地发现孩子的兴趣,甚至不把它当回事。例如,许多家长不会将孩子对昆虫的爱好看成是正当的兴趣,也不会将孩子对泥塑、卡通的爱好看作是孩子的兴趣,更不会把孩子打电脑游戏看成正当的兴趣。许多家长总是将自己希望孩子有的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例如,孩子并不喜欢钢琴,家长却非要他学习钢琴;孩子对书法一点没有兴趣,家长却非逼着他天天练习。这样的“兴趣”,孩子又怎能坚持长久呢?作为家长,要发现和珍惜孩子自己的兴趣,这样才能因势利导,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孩子都喜欢玩,对很多有趣的东西都容易产生兴趣,但一提起学习,许多孩子却皱起了眉头。多多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多多很聪明,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比较强,体育运动也样样在行,可一学习起来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贪玩、作业拖拖拉拉完不成,学习成绩差,上课经常打不起精神。说起玩来,他头头是道;说起学习,他却垂头丧气。
我想现实生活中像多多这样的孩子还有许多。如果你的孩子像多多一样无心学习,对学习缺乏兴趣,你该怎么办呢?就像其他兴趣一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培养。那么如何培养或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要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其次,为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第三,注重孩子的知识积累。第四,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开阔眼界。
对孩子而言,“好玩就是硬道理”。有了像对“玩”一样的兴趣,还用发愁你的孩子学习不好吗?
人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这个兴趣,让学生把“玩趣”变为“学趣”,我愿意慢慢尝试着摸索前行。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