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去敦煌了
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镇,它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
两千年前,因为河西走廊的风云际会向一个年轻的皇帝招手,于是霍去病两次深入河西走廊,驱逐匈奴。当他停下来的时候,发现这里恰好有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山河,有绿洲,是一个理想的防御和出击的基地。
于是,敦煌成为汉帝国向西域迈进的边城。它很快从汉帝国最初设置的河西走廊两郡中独立出来,变成著名的河西四郡之一。
发源于祁连山积雪和冰川的党河流经敦煌,使这块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变成得天独厚的绿洲。在汉帝国高强度的军屯与经略之下,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这里迅速成为西部重镇。
又过了400年。公元344年的一天黄昏,有一个叫乐僔的和尚途经宕泉河谷时,看见鸣沙山在金光之中千佛显现。乐僔认为,这个地方是佛教圣地。他决定不再匆忙赶路了,而是留在这里开窟造像。正是这个决定让敦煌有了它的第一个石窟。但他不会想到,从此,这里的开凿与绘制延续了若干个世纪,并且成为享誉世界的人类艺术宝库。
敦煌,恰好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北、中、南三条线路,这三条道路都以敦煌为起点,到达中亚、欧洲。
作为沟通欧亚的商业大道、中原王朝的前出基地,敦煌寄托了熙来攘往各色人等的梦想。而从敦煌再往西进入西域,则要穿越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死叵测。
于是,人们在离开敦煌前就在莫高窟捐钱造一个窟,供养神灵佛祖,祈求得到保佑;从西域荒漠里平安过来的人们,为感谢佛祖的保佑和恩赐,也开窟造佛供养;平民百姓在丰年和平安盛世,希望好景长久,遇荒年战乱又盼来日能摆脱苦难,为精神上的寄托、心理上的满足,也开窟造像,求得安慰。
敦煌的各级官吏、世家大族、高僧大德也会营建属于自己的功德窟,以表达对佛教的虔诚。也有的是借开凿佛窟炫耀各自的政治、宗教或经济势力。就这样,三危山下、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洞窟。日出日落、斧凿声声,敦煌佛窟的营建从未在如流的岁月中停止。
石窟在不断增加。1908年2月24日,查尔斯和伯希和及另外两位法国人组成的探险队风尘仆仆来到莫高窟。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长达1700余米的岩壁上遍布密密麻麻的洞窟,其中南区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中都有彩塑,四壁和窟顶画满佛像、壁画。
莫高窟~
#《河西走廊》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