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汉语语言与文学的发展流变
周作人说:“五 四从头到尾,是一个政 治 运 动,而前头的一段文 学 革 命,后头的一段新 文 化运动,乃是焊接上去的。”
对于“五 四”和“新 文 化”,胡适认为“在1 9 1 9 年所发生的’五 四 运 动’,实是这整个文 化 运 动中的一项历史性政 治 干 扰”。
在王凤、王芳所编著的《重访五 四 新 文化:语言与文学》一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五 四与新 文 化运 动前后,语言与文学方面的变化。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五 四 新 文 化运 动期间汉语语言与文学的发展流变,了解到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等重要人物的文学创作历程与思想原貌。书中分析了这一时期的文学革命、白话文运 动、国语运 动以及汉字拼音化运 动等多个重 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深远影响。
现代文学史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的新的发展部分,它与古典文学的关系应该是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现代文学长期以来被称为“新文学”,就是指它从“五 四”开始,为了适应民 主 革 命的要求而自觉地学习外国进步文学的充满革 新精神的特点。鲁迅认为文 学 革 命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 洋 文 学的影响。
现代文学中的外来影响是自觉追求的,而民族传统则是自然形成的,它的发展方向就是使外来的因素取得民族化的特点,并使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
五 四 新 文 化运动把反对国 粹 主 义当作一项重 要任务是完全正确的。国 粹 主 义者并不尊重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优秀的文学遗产,他们所要保存的完全是封 建 糟 粕和一切陈规陋习;摧 毁这种顽固的保守势力,介绍和学习外来的进步文化,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五 四“文 学革 命对中国文学遗产提出了新的评价,把一向不受重视的小说、戏曲和民间文学提高到了文学正宗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既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生活的,但又确实受了外国文学的启发和影响。他的作品《肥皂》《离婚》等“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脱离”并不等于没有受影响,从学习、借鉴到脱离,就体现了对外国文学的一个吸收和融化的过程,也就是使它的有用成分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的组成部分,这实际就体现了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的革 新。
周作人把新文学解释为明朝“公 安 派”和“竟 陵 派”的继承,胡风则把它解释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就都是既忽略了它所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生活的基础,又片面地夸大了某一方面影响的结果。
鲁迅说,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忙于生活,无暇来看长篇”,因此,“五四”首先兴起的是“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短篇小说。“五四”时期的短篇创作当然主要是借鉴于外国短篇小说的格式,但是与《儒林外史》的形式和结构也是有联系的。
如果你对五 四 新 文 化感兴趣, 这本书就不要错过了。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494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