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式管理

从孩子上学起,我便陷入了一个名为“小管家”的“打卡漩涡”。这是手机微信上的一个小程序,老师可以在其中发布学习作业、创建打卡任务等,为魏老师(此处若为泛指可保留,若为具体人名建议确认是否需替换为更通用表述,如“老师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然而,最近我却对这个打卡功能深感厌烦。
每天,女儿需要完成仰卧起坐打卡,儿子则要完成跳绳、口算、阅读打卡。这些属于常规任务,还不包括老师们偶尔发布的作业提交任务。每天,在孩子们完成作业后,我都要忙着催促他们提交打卡。经常出现孩子们完成了作业,却忘记在小程序内提交的情况。网上打卡看似便捷,但每日督促孩子打卡的过程繁琐至极,让我心力交瘁。而且,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也十分忙碌。虽说这些都是必做的作业,但为何一定要通过打卡来落实呢?难道不打卡,孩子们就不学习了吗?
多年前,媒体就曾报道过,有些小学生、幼儿园孩子也成了“打卡一族”:写字打卡、阅读打卡、英语打卡、跳绳打卡、家务打卡……一些学校甚至将打卡视为教学经验加以推广,并基于打卡构建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生成对学生的评价报告。
如此多的打卡任务,真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根本上说,这违背了教育规律,是用打卡的方式管控孩子的学习行为,而非给予孩子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且,打卡管理会使学校和教师过于追求表面上的教育效果,忽视学生的成长过程,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
在我加入的读书群里,同样有打卡任务。我想起来就发一下,忘了就不发。但这并不代表我每天没有学习。那么,打卡就意味着老师有收获了吗?未必。读书会若将打卡作为一项评优指标,对于那些被动学习的老师来说,他们可能会为了完成任务而随手拍摄书面内容上传,作业看似完成了,但这样的打卡又有何意义呢?
一定需要打卡才会完成一些任务吗?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501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