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写作时的“对象感”
今天我们来聊聊写作时的“对象感”,怎么理解对象感这个词呢?
拆解“对象感”这个词,我从字面意思入手,“对象”指的是读者或听众,而“感”则强调感知和意识。
因此,对象感就是始终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以适应对方的需求。
要理解「对象感」,先记住这个核心:写作时像在咖啡馆和朋友聊天,而不是在会议室做汇报。它本质上是种「读者在场意识」,就像好老师讲课,眼睛里有学生,而不是只有教案,要让人有代入感和互动感。
就像《直抵人心的写作》书里说的,影响段位的核心要素就是写作者对“对象感”的处理。
书中给我们提供了5个具体且实用的方法。
1、把读者放到具体场景里
2、对人感兴趣,主动收集样本
3、重视反馈,看到读者“未言说的信息”
4、模拟心路历程,更精准地换位思考
5、看见自己,才能看见别人
1、把读者放到具体场景里
书中提到,有位形象顾问禾子受邀去一个个人品牌群做分享,群主没有说固定的主题,只说了讲什么都行,我们群里90%都是女性,跟穿衣服相关的大家都感兴趣。
如果是你,看到这个诉求的时候,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分享选题呢?
禾子当然也想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分享,于是选定了《服装对比度对整体搭配的影响》。
那我们跟随作者视角来拆解一下,说服装搭配是个泛需求,细分下来有各种各样的细分需求。
尤其群里是想经营个人品牌的女性,那么就可以延伸出一些具体的场景:
比如拍职业照用于书封、海报等形象展现怎么穿?
比如拍视频出镜怎么穿?
比如日常社交怎么穿?
……
就像你是做摄影的要教拍照知识,也是落地到具体的场景里。
比如说看书、努力工作、看展、拍摄没事、旅行拍摄、活动拍摄,怎么拍。
当你学会针对场景,提炼最关键的拍摄痛点和解决方案,内容就会变得非常聚焦和实用。
核心就是——当你把握不好读者/听众的需求时,可以试着把他们还原到真实场景里。
2、对人感兴趣,主动收集样本
写作是离不开人的,如果做不到洞察需求,那就直接提问和搜索。
问卷调研、看行业报告、面对面聊天,都是收集样本的有效方式。
书里提到了一个案例,关于《27岁时,你在做什么》,她分享了自己如何搜集话题相关的素材。


1、跟朋友圈聊。
2、去知乎、微博等平台搜索。
3、给目标读者先看初稿。
4、优化后定稿。
作者给咱们展现了一个高效挖掘读者需求的方法,所以咱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当个「人类观察员」,观察生活、观察人类行为,你才能写出更生动的内容。
3、重视反馈,看到读者“未言说的信息”
简单来说,叫做要看到读者的“言外之意”。
在内容创作领域,比文字表面信息更值得关注的,是受众的沉默表达。
这种现象在含蓄文化传统中尤为显著,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是好面子的,往往不会把话说得太直接。
书中举例了,一个朋友定居深圳,过年回新疆,每次都会带馕给邻居吃,但邻居从来没有反馈好吃或者不好吃。直到这个朋友发现馕都被扔到了垃圾桶。
就等于,别人用“从不反馈是否好吃”的实际行动表达了“不喜欢”。
没有正向回应的沉默,往往就是最直白的否定。
直接反馈很重要,间接反馈很重要,甚至没有反馈,也很重要。
很多创作者容易陷入归因误区:将内容遇冷简单归结为"账号限流"。
但实际上:
- 平台算法本质是内容价值探测器
- 限流作为惩罚措施必有违规记录佐证
- 健康账号的流量波动本质是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匹配度测试
总的来说,没人看你的内容,大概率就是内容不够好,别总怀疑自己被平台针对了。
所以呀,我们作为创作者,最该警惕的情况是这三种:
☑ 没违规提示
☑ 也没人点赞收藏
☑浏览量个位数
这说明你的内容:不算烂到要封杀(比如没抄袭骂人),但也没好到让人停留(选题/表达不够抓人)。
这时候反而最该抓紧优化——就像饭馆发现试吃没人买,赶紧调整菜谱比骂食客靠谱。
我想说,与其纠结"为什么平台不给我流量",不如多想想"我的内容给人带来什么价值",多想想“下一次哪个选题更受欢迎”,这才是破局关键。
4、模拟心路历程,更精准地换位思考
书中写的一段话,我觉得所有创作者都应该大声背诵好几遍以上:
“你有没有想过,面对一篇2000字的文章,读者通常会如何读完这2000字?如果把阅读当作一段旅程,在旅程中会发生些什么?
读者读到哪里的时候可能会注意力不集中?
他如果迟迟等不到什么样的风景就会换一条路,干脆关掉你的文章?”
像我写文章的流程也和书里说的一样,先完成初稿,再用“读者”角度去审视文章,看起来有没有哪里写得不够完善的,换位思考,理解读者的诉求,才能真正写出打动读者的内容。
书里还介绍了复刻读者心路历程着重要关注的几个点:
第一,知识储备
通过积累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精准把握读者的认知边界,为他们提供既熟悉又新鲜的信息。
第二,情绪起伏
设计情节的张力与节奏,让读者的情绪随着故事的推进自然波动,从而引发共鸣与沉浸感。
第三,内心独白
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还原角色的思维轨迹,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代入角色视角,感受其挣扎与成长。
通过这三种方法,身为作者能够精准捕捉读者的心理动态,在满足其期待的同时,巧妙地制造意外,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场扣人心弦的探索。
模仿读者的心路历程,本质上是为了超越读者的期待,让他们的阅读之路充满惊喜。
5、看见自己,才能看见别人
很多人说无法做到「换位思考」,猜不透读者的想法。
那有没有可能,是你自己也不关注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呢?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出,真正的同理心源于对自我内心的深度觉察。当我们习惯性忽略自己的情绪波动、需求缺口,甚至对自身矛盾视而不见时,感知他人的能力也会随之钝化。就像蒙住双眼的人,无法分辨眼前的颜色,也无法想象他人眼中的风景。
所以,我想说,自我觉察是理解他人的起点。当你能精准识别自己在阅读时的烦躁、好奇或共鸣,才能敏锐捕捉到读者相似的情绪信号。
例如,当你意识到自己对复杂术语的抗拒,便能设计更通俗的表达;当你察觉自己对故事转折的期待,便能预判读者的心理节奏。
培养这种能力并不复杂:
- 情绪标记:每天记录三件让你产生强烈情绪的事件,剖析背后的原因。
- 需求反思:在冲突中问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剥离表层反应。
- 角色演练:用五分钟时间,站在反对者立场阐述观点,感受其逻辑脉络。
对自己真诚,才能对读者真诚。
当你学会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搭建情绪共振的桥梁,文字便不再是单向传递的符号,而是双向奔赴的共鸣场。
这种能力的锻造,始于你对内心世界的第一次温柔凝视。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509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