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孤胆谏臣:那个敢给皇帝开药方的硬骨头

大明万历十七年深秋,紫禁城的银杏叶落了又黄。当值的太监发现,御书房案头那坛子绍兴酒又空了。年轻的皇帝抱着酒坛子打盹,龙袍前襟还沾着宫女脂粉,案头堆着批了一半的奏折——这场景要是让首辅申时行瞧见,非得跪在御前哭谏半日不可。

偏偏就有人把这幕写进了奏章。

大理寺评事雒于仁揣着奏疏站在午门外,望着宫墙上的爬山虎,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清丰县赈灾时,百姓跪送的那碗红薯粥。他把奏章又摸了摸,墨迹已干透,字字都像钢针。他知道这纸《酒色财气四箴疏》一旦递进去,要么青史留名,要么流放边疆。可当真递上去时,心里倒像卸了块巨石:"能为这摇摇欲坠的江山尽最后一份力,值了。"

奏疏破例在五更天直接送进乾清宫。当值太监展开宣纸的刹那,酒气扑鼻。这不是寻常奏章,竟然是篇用酒写就的"诊断书"!"陛下酒、色、财、气四字病入膏肓……"太监们面面相觑,这哪是奏疏,分明是药方!

万历皇帝是揉着太阳穴看完的。龙案上的汝窑花瓶"砰"地碎了,瓷片蹦到他脚上都没察觉。"这个雒于仁,竟敢把朕比作商纣王!"可当他看到"嗜酒则腐肠,恋色则伐性"时,酒醒了一半。太医院正早说过,陛下这频繁咳血,怕是龙体透支了。

内阁首辅申时行那日破例闯了御书房。这位老官僚望着满地狼藉的奏折,突然跪下:"陛下,这雒于仁虽言辞激烈,却也是为江山社稷着想。若治他罪,日后谁还敢直言?"窗外的银杏叶沙沙作响,万历盯着地上那滩酒渍,最终只吐出两个字:"革职。"

雒于仁被押出京城那日,百姓夹道相送。有秀才当众吟诗:"泾阳书生胆如斗,四箴疏里酒气稠。纵教谪戍天尽头,青史犹留谏骨留。"押解的锦衣卫偷偷抹了眼泪,这可是十年来第一个没被廷杖的谏臣啊。

这位陕西硬汉后来在乡野过了三十年。天启年间恢复官职时,他已白发苍苍。可每遇乡绅酒局,老人总要端起酒杯:"当年这酒,敬的是大明朝的气数。"杯底晃动的烛影里,依稀可见那个抱着酒坛打盹的年轻皇帝。

历史最终记住了这份特殊"药方"。当后人翻阅《明史》时,总会在万历怠政的章节里,看到这个用酒写谏疏的孤胆身影。他没改变明朝的命运,却在宦海浊流中,留下了一块永不生锈的谏臣丰碑。或许正如他墓碑所刻:"泾水长流,直谏永存。"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509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