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她
她,荀灌,出生书香门第,累世高官,太爷爷是三国时代曹魏大名鼎鼎的荀彧,到了西晋,也是名门望族。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叫了个“灌”的名,费解之后,我在想,“灌”在古代核心意义中是水流注入,还有祭祀的仪式,莫非冥冥之中对此女寄有光大家族,老天保佑之意?她的父亲荀崧,乃西晋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的一方大员,按理说,十三岁的她,本应在深宅大院熟悉女红,也应和《红楼梦》中荣宁二府中的小姐一样,识文断字,吟诗作赋,偶而浅饮几杯,寻欢作乐。十三岁的女孩,正处于青春懵懂期,即使生活在衣来伸手的豪门家庭,也难免有失落,孤独,伤感,种种的不如意不时袭来,于是耍小脾气,使性子也在情理之中,让父母焦心如焚也在所难免,可是这个荀灌,却与上述种种表现格格不入,自幼性格刚毅,不喜女红,偏爱习武,十岁便能骑马射箭,武艺超群,尤其擅长枪法,因不幸处于乱世,兵荒马乱,战火频仍,民不聊生,让她明白了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道理。当然苟崧压根儿不会让女儿上战场,在他的骨子看来,打仗是男人的事,让女儿习武骑马只不过
是慈父对女儿的一种溺爱罢了,如是而已。然而,世上往往就有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变数。
苟灌的父亲荀崧,晋朝的平南将军,当时镇守军事重镇宛城,叛将杜曾率领一万多名叛军突然围住了襄城,突如其来的兵变,猝不及防的处境,铁桶般的围城,荀崧只能闭门待援。事发突然,“黑云压城城欲摧”,坚守城池两个月,也没见到一个援兵,“兵少食尽”,形势岌岌可危。襄城太守石览是苟崧的老部下,只有他才是宛城最可靠的一支援兵了。那么派谁去请援兵呢?城下敌军围困万千重,襄城茫茫数百里,种种风险不可而知,众将在荀崧环视下都低下了胆怯的头,在一片失望的气氛中,小苟灌挺身而出,愿意突围搬救兵。拗不过女儿的苦苦哀求,苟崧终于答应了她的请求,
夜半三更,荀灌率领数十名勇士在夜色掩护下悄悄出城,还是被敌军发观,荀灌和她的勇士们不敢恋战,且战且走,身边的战士越来越少,鲜血染红了战袍,在旭日东升时,终于摔开了追兵,苟灌只身逃入鲁山脱险。她拜访石览,呈上父亲的亲笔信,彬彬有礼又侃侃而谈,令石览感动不已,决意亲自率部赳宛城救援。然而,当荀灌了解石览的兵力与杜曾的叛军实力悬殊时,又打听到南中郎将周访为人忠信可靠,有争取外援的机会,就以父亲荀崧的名义,给周访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求援信,并许诺愿和周访结为兄弟。出身贫贱的周访早慕荀崧之名,恨无机会攀援,见到这封肝胆相照的书信,激动不已,火速儿子周抚率兵三千,到襄城和石览会和,两处合兵一起,浩浩荡荡杀向宛城。杜曾见到外有强援,宛城又坚如磐石,“曾乃遁去”,于是宛城围解,数月来压在宛城人心中的阴霾终于解除,奔走相告,欢喜若狂场面不言而喻。
苟灌救父解宛城之围的事迹,所代表的精神,足以穿越千年,乃至更远。在伟大面前,年龄不问题,性别更毋置疑,她以一介女儿之身,以十三的豆蔻年华,在众多成人男子束无策时挺身而出,是有胆有识;率数十(成年人)勇士“逾城夜出,且战且走”最终突围,是勇武过人;见石览,言必有中的畅所欲言,应允出兵救援,是不辱父命;以父名义写信给周访,并许诺结为兄弟,周访感动而不已,派儿子率兵救援,是智谋过人。几百年后的唐朝宰相唐玄龄撰写的《烈女传》赞道,“苟崧小女灌,幼有奇节”,“急于重围”;明代蔡东藩感叹“以十三龄之弱女,独能奋身而出,突围求援,如此奇女子。求诸古今史乘中,得未曾有”。
花木兰代父从军感动了多少有抱负的女子,也激励了多少血气方刚的男儿,荀灌奋身突围求援的故事早花木兰一百多年,她们侠肝义胆,柔柔寸肠,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座丰碑。花木兰的故事是否真实,还存在极大的争议,因为历史并无真实的记载,而荀灌的事迹在《晋书》,《烈女传》,《资治通鉴》中都有确实的记载,京剧《荀灌娘》就是根据荀灌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智勇双全的事迹改变的。尽管和所有女性的记载都是寥寥无几,几乎一笔带过,但苟灌这座丰碑似乎更清晰些。
华夏历史不乏英雄,同样也不缺女子英雄,而女子英雄,则更能激励五尺男儿的斗志。历史吝啬而有大气,女子英雄在史册中虽笔墨不多,但后人会铭记一切感天动地的英雄。因为英雄是世代的脊梁,是民族的骄傲,是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的星辰。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