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父母,最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

中年之后再看亲子关系,才会渐渐懂,为什么有些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紧张又跋扈。

世间最痛的轮回,是父母用错了爱的方式,让血脉相连的缘分,慢慢长成了心头的刺。

想拔又为时已晚,不拔却割心剜肉。

那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细节,在你忽视的某个角落里。

也许是孩子的突然沉默,又或许是某次的激烈争吵。

你看不到的地方,孩子正在和你渐行渐远,而这以下四种父母模式,正在悄悄透支亲子关系的未来。

01-

以“为你好”为名的控制者: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而非你的续集

总有些父母觉得,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熬成鸡汤灌给孩子,就能让他们规避所有的人生难题和暗礁。

于是替孩子选择学校、定专业、挑工作,完全不在乎孩子是否喜欢不喜欢,也从不了解孩子的想法。

这种“密不透风”的保护,让孩子活得透不过气。

这种过度呵护,本质上是把孩子当成未完成的自我投射,把孩子的灵魂套进父母的模具里面。

而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孩子反抗的种子在一点点成长,直到有一天,你压不住了,却觉得是孩子不听话了。

其实你回想一下,你自己在这么大的时候,是否又听过你父母的所谓人生建议呢?

凡事都需要设身处地地着想,如果总是处在自己的身份位置去想事情,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心理学家费洛姆说过:“真正的爱,是让所爱的人拥有自己。”

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长出翅膀,而不是代替孩子飞翔。

过度控制下的孩子,要么在压抑中窒息,要么在挣脱时撕碎和父母的联结,这两种结果,无论哪一种,都是为人父母无法承受的痛,所以,学会适当放手,也是一种成长。

02-

用“忙”字搪塞的缺席者:孩子的童年,经不起等待的谎言

说起来,中年人是最难的,上有老,下有下,剩下中间给自己,却无从拾起破碎的灵魂。

当父母奔波在生存与陪伴中间时,以为是给了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尽到了责任。

却忘了,孩子永远在等待爸爸妈妈的期待和那个一直未到的拥抱。

当忙碌成为借口,陪伴成为了手机里的语音,亲情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看似自由,实则早已失去了归宿。

罗素在《幸福之路》中写:

“对孩子的爱是本能,但高质量的陪伴是一种选择。”

童年的缺口本身就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愈合。

随着时间的累积,它就像一把刀子,分割着成年后的自己喝父母的关系。

对亲密关系的疏离和情感的漠视,都让孩子对父母关上了心门。

03-

把“别人家孩子”挂嘴边的比较者:你的眼里有千万种标准,却唯独看不见孩子的光

相信每个小孩都从父母的嘴巴里面听到过“别人家小孩”,谁家小孩考试考第一名,谁家小孩又拿奖了等等... 

这条无止境的隐形比拼,让孩子永远活在“不够好”的阴影里,优秀时怕被超越,失败时觉得不配被爱。

8岁的小侄女,因为我的一次辅导作业,激动地哭了,就因为我说姐姐的作业都写完了,你的还有这么多,情绪激动直接爆哭。

激动之时,说出了外公、外婆总是拿她和姐姐比较的事情,言语激动又无助。

那一瞬间,我突然发现,我自己也陷入了这一比较的怪圈中。

才发现,原来孩子和孩子间的比较在他们心中留下了这么深的伤害。

纪伯伦在《论孩子》中写道:“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当父母的目光被“别人家的标准”遮蔽,就再也看不见自己孩子身上的光芒。

比较的利刃,伤害的何止是孩子的自信,更是亲子间最本真的信任。

写在最后的话

中间父母的修行,从放下做个“完美父母”开始,控制欲背后的是恐惧,缺席背后的是焦虑,比较背后的是虚荣。

试问,孩子从来没有拿你们和别人的父母相比较,你又何必去比较别人家的孩子而打击自己的孩子呢?

别让爱孩子变成伤害孩子的利刃,生下孩子本身就是一场体验爱和感受爱的旅程。

从第一次抱着孩子的时候,你的愿望不仅仅是希望她健康成长吗!所以,不要把孩子养成仇人,在彼此的成长里,遇见爱最本真的模样。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541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