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诗词为心玉为骨

每每读到林黛玉,总会被她身上的那份自然和诗意所打动,她敏感的心灵,淡泊的气质,孤傲的人格,坦率的性情,横溢的才华,纯净的心灵,以及独特的诗意生活方式,月光下,伴着潇湘馆的斑斑翠竹,掠过我的心灵。

01.诗书相伴

黛玉爱诗,一生和诗书相伴。诗人也,不在于诗做得好不好,而在于是否用心之专。大观园会写诗的女子很多,宝钗、湘云都是一流诗人,然而唯有黛玉是在用生命写诗,她快乐时写,痛苦时写,桃李纷飞时写,秋雨敲窗时写,绝望离开世界时,念念不忘的还是她的诗,她“挣命似地”将诗帕焚烧。

诗是她一生心灵的慰藉,没了诗,也便没了黛玉。在黛玉的身上,会看到一种轻盈飘逸的气质,无旁逸斜出,无繁冗奢华,唯有简单纯净。

02.敏感心灵

那一日,黛玉听到《西厢记》中的曲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黛玉感到十分感慨缠绵,侧耳细听,点头自叹。

又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黛玉对文学这种敏锐的感受力是典型的诗人气质:敏感的心灵、哀伤的情怀。

03.孤标傲世

黛玉和她潇湘馆的斑斑翠竹一样,清高潇洒,一身傲骨,有着一种风骨天成的诗人优雅气质。这种气质,在本质上源于她忠于内心,懂得为自己而活。

她从不随波逐流,从不曲意奉承,敢于为了自己的心而活。其实,聪明灵秀的她焉能不知安分守拙之道?稍存机心,便可讨好贾母王夫人等,黛玉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如果黛玉在为人处世上有小动作,那就不是她了。她的自我意识比谁都强,所以她不妥协,不献媚,不去做针线活,不去劝宝玉求功名,她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一颗晶莹的诗心光芒四射,敢爱、敢恨、敢生气,皆因她有一块灵魂的净土。

因为拥有诗意盎然的精神生活,所以能和世俗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教香菱学诗,黛玉第一推崇的诗人就是王维,诗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和潇湘馆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环境何其相似,那是黛玉的潇湘馆,也是她寄托情怀的地方。

像竹林七贤阮籍一样,黛玉把“白眼给俗人,青眼给知己。”黛玉的这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快意人生。虽然有时会被人视为孤傲,但是她在为自己的心而活,真正理解她的人终会成为知己,不理解她的人又何须在乎?

04.诗意情怀

黛玉的生活细节也总是充满诗意。人淡如菊,闲看花开花落,是她的生活写照。她的潇湘馆,不仅是诗意书香的精神家园,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馆内的鹦鹉会吟诗,小说第三十五回:

那鹦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竹影入纱,满屋翠润,隔着窗儿教鹦鹉学诗,坐在月窗洞玩赏一窗的绿意,是何等的雅趣?潇湘馆外,青青翠竹,潺潺流水;潇湘馆内,焚香不能过浓,要盖上炉罩让香缓缓释放,这和李清照“瑞脑消金兽”的动作非常一致,想必林黛玉也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情致。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林黛玉用诗意的生活姿态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她是自然的化身,是刚出岫的轻云,是幽谷中的绛珠草,是山林中的清泉,天然灵秀,冰彻聪明,最重要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灵动。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一个自己的“潇湘馆”,能够在自己的心田里种上“桃花源”,去靠近生命的诗意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545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