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都柏林人》的一点儿共鸣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有一份书单,里面全是大部头的文学名著。我计划每年读完一本,去年读完的是112万字的《静静的顿河》,今年已经读完的是90万字的《基督山伯爵》。

如果你问我书单里面都有哪些大部头,我不会告诉你。我只会告诉你里面没有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本意识流的经典大部头,我还不敢去读。

有人说,如果只是想读《尤利西斯》,他不推荐,因为读它的体验实在是太遭罪了。如果是为了学习写作,倒是强烈推荐。不管是读它,还是学习它,我都没有准备好。这也更加增添了詹姆斯·乔伊斯在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一段描写雪的文字:

“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落在阴晦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在没有树木的山丘上......它也落在山丘上孤零零的教堂墓地的每一个角落,迈克尔·福瑞就埋在那里。它飘落下来,厚厚地堆积在歪斜的十字架和墓碑上......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他们的结局似的,落到所有生者和死者的身上。”

我读到的第一反应是铺满了悲哀,我被这样的文字吸引了,第二反应是这样的雪肯定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网上搜索了一通之后,发现这段文字来自于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都柏林人》。心想,你的大部头我不敢读,短篇小说我还不敢吗?

《都柏林人》由十五篇短篇小说组成,根本读不懂。我是一边打着瞌睡,一边读它。我读完了一篇之后,发现还要重头再读,因为完全记不住也理不清它的故事情节。我想,要有必要的耐心。于是,我就早起最清醒时读它,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还开着电脑,借助 AI 工具理解它。

读了多遍之后,最打动我的是第三篇故事《阿拉比》。

阿拉比(Araby)是阿拉伯的古名,阿拉伯半岛。此处是指一个以 “阿拉比” 命名的室内大型集贸市场。

《阿拉比》的开头写的是在街的尽头,有一座无人居住的两层楼房,曾经有个房客是一名牧师,最后,他死在了房子的后客厅里。然后开始写房子内生了锈的自行车气筒,街上的房子、灯笼、小巷子、马厩,还写各种气味,寒气、臭气,灯火、雨、花坛。

文字特别跳脱,文体特别叛逆,文中各种琐碎,看了好多遍之后,我才感觉我理解了一点儿,我总结为两点。第一,《阿拉比》写的是一个情窦初开少年的爱情故事。第二,从《都柏林人》学到的写作技巧。

第一:爱情故事。

《阿拉比》中的少年“我”,喜欢曼根的姐姐,她移动身体时,衣服摆来摆去,柔软的发辫左右晃动。有一天,她终于和“我”说话了,她问“我”去不去阿拉比(那是一个非常壮观的市场),她说她非常想去。从此,阿拉比(Araby)这个词好像就具有了魔力,吸引着“我”,“我”也开始为它而着魔,更似一种近乎宗教式的渴望。

可能会有人讲,不就是一个少年爱恋一个小姐姐的故事嘛,没什么意思,更没什么意义。

我有了共鸣,我当然不这么认为。

我上大学的时候,住的是一间四人宿舍。另外三个人喜欢打网络游戏,他们很少在宿舍睡觉,基本都是住在网吧。于是,我的宿舍就经常有同学过来打牌玩。灯熄灭之后,他们就点蜡烛打牌。饿了就吃我买的泡面,没烟了就抽我买的红梅。我的宿舍柜子里,永远堆着一堆泡面和红梅烟。同宿舍的人都说我好傻,为什么买这些泡面给他们吃,还有你自己又不抽烟,为什么要买那么多红梅烟。他们不知道的是我年少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恋爱过。我突然就喜欢上了学校小卖部新来的小姐姐,去买红梅烟和泡面只是因为可以和她说话,而且红梅和泡面便宜,我可以买得起。大学几年,我都没敢对她表白。毕业之后,听说他跟了比我大两届的一个小哥哥,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也伤心了很久很久,至今难忘。
你说,年少时的懵懂爱情有意思,有意义吗?《阿拉比》中的“我”,也就是我呀!

《阿拉比》所表现的青春期幻想爱情,不仅耐读,而且回味无穷。

最近,我也刚刚看完大师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爱的荒漠》,讲的是少年雷蒙·古雷热和他的医生父亲保罗·古雷热同时爱上了熟女玛丽亚·克罗丝,然而,玛丽亚·克罗丝却没有选择他们俩中的任何一个。少年雷蒙不也是《阿拉比》中的“我”,他对玛丽亚的复杂情感,十七年之后仍然恋恋不忘,甚至还会让他挣扎一辈子呢。

第二:写作技巧。

1)《都柏林人》是独特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大师詹姆斯·乔伊斯在《阿拉比》的开头写了一名牧师的死亡,好像和《阿拉比》中的爱情没有啥关系。书中其它的几篇短篇小说,我也是看了多遍之后,才发现有好几篇短篇里面竟然都出现了牧师。反复翻看之后,我细思极恐,原来书中不同的短篇小说里面写的那个牧师竟然是同一位牧师。是的,这就是詹姆斯·乔伊斯写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里面包含有十五篇短篇小说。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这十五篇短篇小说是前后相互关联的,是作者有意精心策划的,甚至有人认为《都柏林人》就是一部写作手法独特的长篇小说呀!

2)《都柏林人》特殊的细腻。

文学上的细腻,我的理解是针对细节描写的笔触,比如人物、场景,当然也会有关心理的描写。为何文笔需要细腻?当然是为了让读者如临其境,能够产生共鸣。

《都柏林人》的文笔不算细腻,但又是一种特殊的细腻,它更多的是片段的拼凑,是幻觉。《都柏林人》虽然是现实主义作品,还不是完全的意识流作品,却已经显现出了意识流的趋向。《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二十几岁的作品,已经很伟大了,之后的《尤利西斯》只能更加伟大了。

说实话,看到《阿拉比》中写的已故之人留下来的生了锈的自行车气筒。我也有共鸣到自己小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的场景。那时候,我会闭着双眼骑车,享受风从耳边吹过,然后就撞到了大树。后来,我离开了家乡,那辆自行车也生了锈,连带着那个给自行车打气的气筒。

还有,上面那段描写雪的文字,原本美好的飘雪,却落在了墓地,变成了悲哀。原来,生命或许属于那些为爱而死的“死者”,而“生者”可能正活在精神的死中。

说实话,这篇《都柏林人》的读后感,我是勉强而写,有一种完成作业的目的存在。因为我知道自己写不好,也写不出,更加顿悟不出。接下来,只能穿插着再继续多读几篇,多去尝试感受和理解,试着多从共鸣之中得到一些所谓精神的慰藉。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557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