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全书总结
作者:李硕
摘录整理:和弦夜光杯
1.周灭商后,人祭被周人消除,周人“敬鬼神而远之”,这奠定了后世的中国文化。考古,就犹如一面深埋地下的镜子,倒映出我们陌生的形象。
2.新石器中晚期到青铜时代前夜的变化大趋势是:从村落到部落再到早期国家。
3.在人类驯化的主粮中,中国占了两种:黄河流域的粟米和长江流域的水稻。
4.“大禹治水”的最初内核:一场龙山末期部分古人改造湿地、开发平原的活动。
5.二里头人有稻作和龙崇拜,这让他们在普遍萧条中建立起繁荣的聚落。
6.狭义的“文明”界定有三个关键要素:
城市、冶金技术和文字。
7.二里头人掌握的青铜技术是一个里程碑:添加了锡和铅的青铜。
8.夏朝属于古国和王朝之间的过渡状态,或者说在前文明与文明之间的门槛上。
9.距今约3550年前,东方商族崛起、夏商易代,商汤带领商人攻灭了夏朝。
10.《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长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11.“商”衍变为行业、职业之名,取代了本来代表贸易的“贾”字。
12.到开国二百年时,商的统治范围已经超过夏十倍以上,早商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
13.在之后一千年里,偃师商城的仓储区规模都没有被超越。在早期青铜时代,早商堪称一场“现代化”奇迹。
14.商人用“野蛮”的异族人敬献诸神和先祖,祈求天界的福佑,从而获得君临大地和统治列族的权柄。
15.中商早期,某位商王发起“埋祭改革”,引发“九世之乱”内战,早商极盛时代终结。
16.盘龙城促使青铜技术在南土扩散开来。
17.台西军营是商王朝权力体系最末梢的完整个案。
18.在《尚书•盘庚》中,商人的精神气质和世界观体现得颇为充分。
19.根据现代考古,商人是从黄河之南的郑州小双桥迁到河北的安阳殷墟。
20.商代甲骨文和后世的汉字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这给现代人释读带来了便利。
21.武丁维持商族旧有的小共同体社会结构和传统部族生活方式。由此,商人的宗教文化才能得到维护和传承。
22.1976年,妇好墓被发掘出土,殷商王族的生活首次完整展示在现代人眼前。
23.甲骨卜辞记录了“子”的一生:包括他接受教育和严格而残酷的战争训练,长大后征伐异族,为王朝兴盛而东征西战。
24.很多人类社群是被强大的古国或王朝吞并后,强行裹挟进人类的“发展”大潮中。
25.老牛坡遗址是商王朝“西进”扩张,与关中土著羌人反复争夺拉锯的典型例证。
26.《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记载了周族女性始祖“姜嫄”生子“后稷”的传说。
27.碾子坡遗址揭示了姬姓周族的安宁生活。周族一直谨小慎微的进行自我保护,和强者保持距离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28.周人史诗《诗经·绵》,记载的就是古公亶父带领周族迁居到周原的大事件。
29.殷商: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姬周:亶父、季历、周昌。
30.文王大宅低调、审慎、私密、便利,堪称后世中国民居的典范。
31.周昌秘密学习商王的通神占卜之术,他把自己关在地窖中,做各种占卜推演和刻字,而且故意把文字刻得很细微。
32.当殷都遗址中的出土甲骨文献被释读,《易经》里那些被误读了三千年的词句才能得到重新的诠释。
33.《易经》的很多内容都和周昌的囚禁生活有关,例如坎卦、噬嗑卦和困卦。
34.周昌发现了“易”的思维方式:世间的一切都不是永恒和持续不变的,一切也都可以颠倒重来一遍。一切皆有可能。
35.翦商可占:坤卦六三爻:“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36.纣王曾不止一次南征夷人,信息比较多的一次发生于在位第十年的“帝辛十祀”。
37.纣王在殷都东南300多公里外建立了一个商人新据点——滕州前掌大。
38.姜太公的称呼有很多,这可能和当时的称谓习俗以及他本身复杂的经历都有关系。
39.有一种推测:把伯邑考的肉酱赐给周昌,是册封周昌为“周方伯”典礼的程序之一。
40.文王为翦商而推演的“理论”,或许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宗教的。二、理性或世俗的。三、巫术的。
41.牧野鹰扬之下,是轰然倒地的商之巨人。甲子日清晨,商朝大军覆灭;入夜,商王殒命。一天之内,中土世界天翻地覆。
42.周公实行了一项非常重要但后世已经完全忘却的举措:废止商朝的人祭文化。
43.新兴的周文化,是西土周族传统文化和商文化的融合。
44.“何尊”上的“宅兹中国”铭文,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
45.孔子编辑“六经”之举继承了周公的事业,实现了周公的目的:掩埋真正的商文化,用重构的道德历史建构华夏文明起源。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