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斧声烛影”神秘面纱(77)

          第六章  “金匮之盟”真伪

第六节 “金匮之盟”为什么在赵光义即位六年后才冒出来

(续昨)还有读友会问,赵普参与“金匮之盟”时,为什么没有当场反对。

当时境况下,赵普不能也不必反对!

杜太后病重,将赵普视为心腹,叫来交代后事,如果赵普不识时务,当场提出反对意见,赵普如果是这样的情商,可能独任宰相将近十年吗?故而赵普不能反对;其次,在赵普看来,当时赵匡胤满口答应杜太后,难免不是权宜之计。订立“金匮之盟”之时,赵德昭才十一岁,赵德芳仅三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世事难料,谁知道以后的变故。想当年周世宗柴荣,驾崩时也才三十九岁啊!因此赵普不必反对。

只是赵普没有料到,眼看赵德昭、赵德芳逐渐成年,作为父亲的赵匡胤却视而不见,始终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执行杜太后遗命。赵普作为知情人、作为朝廷大臣第一人,在赵匡胤耳边善意提醒提醒:陛下啊,你别忘了,你还有亲儿子啊!亲弟弟再亲,也亲不过亲儿子呀?赵匡胤当耳边风,赵普心情着急,便会自作主张,使出一些手段来,打击赵光义的发展势头。本来嘛,皇帝让朝廷大臣相互争斗,不使一家重臣独大,也是帝王的制衡权术之一,也许赵普动作幅度过大,力度过重,影响了赵匡胤头脑里早已制定的基本国策,就是将赵光义定位“储君”!“两利相权取其重”,赵匡胤当然选择自己弟弟赵光义,赵普只能委屈地靠边站了!

赵普被贬,赵光义再登高峰,被赵匡胤加封为晋王,也就顺理成章,其“储君”之位,只差一个“皇太弟”的称号,继承人地位已经是毫无悬念了!

(二)第一个细节解释清楚后,我们再回到第二个细节,赵光义是如何提前获得“金匮之盟”内容的?

我们知道,参与约定“金匮之盟”的只有三人,杜太后、赵匡胤、赵普。杜太后早死了。赵普反对立赵光义为继承人,自然不会对赵光义说这事。三人只剩下一个人选,自然是赵匡胤了。

赵匡胤有意传位给赵光义,对他说“金匮之盟”,也在情理之中,问题是,赵匡胤何时对赵光义说的?

我们知道,对于已经发生的历史,很难还原真相,只能根据相关证据做大致的推理。

赵光义即位后的一些列反常诏令,可以推理出赵光义事前知晓“金匮之盟”内容,“金匮之盟”事关赵匡胤死后的敏感问题,赵匡胤不可能在平常身体康健时先向赵光义透露,只有感觉到危机时才可能,因此推断出,赵匡胤死前召见赵光义也是真的。赵匡胤必然是在这次召见之中,将“金匮之盟”内容对赵光义说清楚了,或许也说了“金匮之盟”所藏位置,让赵光义即位时拿出来予以证明继位合法。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566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