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诸子的夺嫡之争,为什么是曹丕胜出?
曹操一生有二十五个儿子之多,和其文学创作一样,可谓“多产”。跟普通的帝王一样,曹操也有立储的烦恼,因为其举棋不定,自然就产生了夺嫡之争。
1
曹操一开始最中意的继承人是长子曹昂,但建安二年(197年),因为曹操睡了张绣的寡婶,导致张绣降而复叛,曹昂在宛城之战中阵亡。
曹操最中意的继承人就这么戏剧性的没了。
再之后,曹操中意的继承人是环夫人所生的曹冲,曹冲是个神童,非常符合曹操的心意,可惜曹冲过慧易夭,建安十三年(208年)就病逝。
据《三国志·曹冲传》记载,曹冲病故时,曹操极为悲痛。曹丕上前安慰父亲,曹操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曹操在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口不择言说出了真心话,让曹丕兄弟们大跌眼镜,做父亲的可真够偏心的。
曹冲病逝后,曹操只能把继承人锁定在曹丕、曹植、曹彰三人。
曹操的正妻原本是丁夫人,因为曹昂之死,丁夫人和曹操决裂,两人离婚。
之后曹操便将卞夫人扶立为正妻,曹丕三兄弟摇身一变成了嫡子。
从庶子变成嫡子,这种戏剧性的转变,也让曹丕三兄弟具备了其他兄弟不具备的优势。
但三个亲兄弟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
曹丕作为嫡长子,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评价说:“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可以说是文武全才。
曹彰是嫡次子,《三国志·曹彰传》记载,曹彰“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这是他的优点,同时也是他的缺点。曹彰不通文墨,只会带兵,综合能力最差。大魏的未来主君一定要综合能力都很全面的人来担任,曹操虽然很喜欢曹彰这个“黄须儿”,但不会把大魏交到他的手中,曹彰很早就退出了竞争队伍。

曹植在三兄弟之间最有文才,可谓才华横溢。谢灵运评价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连谢灵运这种目中无人的才子都把曹植夸上了天,那曹植就真的是名副其实。
陈寿评价曹植“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夸的还是有点保守。
曹植虽然文采斐然,但却武略不足,和曹彰正好相反。
也就是说,曹彰和曹植两个,都是“瘸腿”选手,一个精通武略,一个精通文学,都不是完美之人。
而他们的大哥曹丕却是文武双全,只不过文武单列都比不上曹植曹彰,但合起来又远非曹植曹彰所能及。
此外,曹丕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他是嫡长子,按照宗法制来讲,曹丕最有资格做储君。
曹操也是文武双全,按理说应该中意曹丕,可曹操偏偏不按“规则”行事,他更偏爱曹植。
2
曹操虽然偏爱曹植,但却没有乾纲独断直接立曹植为世子,而是打起了太极。
曹操不表态,曹丕曹植两兄弟只能各显神通。
既然要夺嫡,那就得结党。
曹植这边明面上的党羽有杨修、丁仪、丁廙,暗地里的有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
曹丕这边明面上的党羽只有吴质,但暗地里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颙等人,个个都是大佬级别的人物。
从支持者来看,曹丕胜出很多。
这么多大佬支持曹丕,道理很简单,无非是曹丕是长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这个是古训,大魏的这些忠臣们都希望曹操遵守游戏规则,不要别出心裁的搞花样。
但曹操是史上有名的奸雄,他做人做事从来都不拘泥于传统,他就是迟迟不立世子,让你们干着急。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而曹植和曹彰却被封侯,这种反向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
曹丕地位低但权力大,曹植地位高但权力小,曹操这种制衡之术很让他的两个儿子困惑,他们亲爱的父亲就是喜欢这样捉弄人。
曹丕没有封侯,心里就很着急,按理说,封侯这种美事,不管怎么论也得优先封他,可曹操偏不封他。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丕就去找太尉贾诩,请教“自固之术”。
贾诩只有一句话:“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这句话很简单,就是让曹丕本本分分,低调做人,当一个大孝子。
贾诩的话虽然简单,但却是至理,是夺嫡的关键。
人性就是如此,越折腾越容易失去,还不如静下心来涵养自己,做好分内工作,到时候该是你的还是你的。
曹丕着急,曹操也有点慌,毕竟已经步入晚年,头疼病也越来越严重,弄不好哪天突然噶了,还没立储君,那这辛苦打来的大魏江山就要拱手让人了。
也是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用密信的方式询问百官应该立谁为嗣,尚书崔琰是个有名的正人君子,他觉得立储之事关乎国本,理应光明正大,用密信回答像个什么样子。崔琰就以“露板”(不封板牍)形式公开回答曹操的询问。
崔琰复信说,根据《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应该立曹丕,并且还声言要以死恪守正道。
值得一提的是,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推荐曹丕,不推荐曹植,足见其正直为人。
曹操接到崔琰的信后既生气又佩服,生气的是崔琰公开回信,倒显的他畏畏缩缩见不得人,佩服的是崔琰确实是个汉子。
后来崔琰被曹操逼死,在这里就种下了祸根。
曹操密信询问诸臣立储的建议,大多数都推荐曹丕,因为立嫡以长天经地义,废长立幼则遗患无穷。
曹操还是不死心,他私下找到贾诩,问贾诩究竟该选谁,贾诩却一言不发,坐在那卖呆。曹操就纳闷,这老小子又在憋什么坏,就问贾诩,爱卿怎么不说话?贾诩说,刚才正在想事情呢!曹操问,想什么呢?贾诩说,我在想袁本初和刘景升的事情。
曹操一听,会意了贾诩的意思,哈哈大笑。
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到最后都完蛋了,曹操何等聪明,他知道贾诩在用袁绍和刘表在阴阳他。
3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的心里已经有了主意,那就是立曹丕为储君。
其实这就是公心和私心之争,最终公心战胜了私心。
曹丕是嫡长子,工于心计,文武双全,又有群臣拥戴,立他最符合大魏长远利益,这就是公心。
曹植是次子,文才绝代,深肖曹操之心,但曹植毛病很大,任性率真,没有心机,他如果继承大位,很难压服文武重臣,立他很明显不符合大魏长远利益。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被立太子。曹操还假惺惺的为自己迟迟不立太子辩解,他发布《告子文》,声称建安十六年“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
即使曹丕被立为太子,也不是就说地位稳固,曹操这种反复无常的人,又受到风疾困扰,说不定哪天就废太子另立。
曹丕还是要夹起尾巴做人。
曹丕的心腹吴质就教曹丕要会演戏,当曹操远征时,曹植赋诗送父,曹丕则“泣而拜”,哭的震天动地,虽然很假,但却感动了曹操和诸臣,大家都觉得曹丕仁孝,而曹植浮夸。
曹丕就这么演,一直演到曹操驾崩后,他才把这个面具撕下来。

荣登魏王宝座的曹丕终于松了一口气,但心里还是有一股无名火要发作出来,所以他就逼着曹植七步作诗。
看起来曹丕是想杀弟,其实是找个由头撒撒气。曹植是文学天才,别说七步,就是一步,曹植也能做出诗来。
曹丕故意放水,既饶了曹植一命,也把气撒了,可以说一举两得。
有一个强势的爹,把孩子们都逼成了神经病。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