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忠臣”好难
读曹操的传记,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个一心为国的忠臣如何一步步转变为窃国奸雄。
曹操用自己的经历向世人阐释了,人都会变的,好人可以变为坏人,坏人也可以变为好人。
1 匡国之志
理论上讲,曹操的出身并不好,他原本姓夏侯,他的父亲曹嵩被过继给了宦官曹腾为子,所以就改姓了曹。
曹腾官至中常侍、大长秋,位高权重,曹嵩因攀上了这个高枝才发达。
靠着曹腾的关系,曹嵩官至太尉,朝里有人好做官,曹操自然就很容易身居庙堂。
曹家后来发达了,也不忘本,没有改回夏侯氏,还是姓了曹腾的姓。
曹丕登基后,还把曹腾追认为高皇帝,曹腾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追认为皇帝的宦官。
不仅如此,老曹家还追认祖宗,把汉初功臣曹参当成自己的先祖。
一个过继子孙,居然把祖宗认到了曹参头上,曹参地下有知,估计要笑开花,祖宗有德啊,后世子孙有福啊,收了个养子,居然还开国立业了。
曹操作为官三代,很有官三代的作风,“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三国志》),“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曹操跟长安里的公子哥袁绍等人,都是铁哥们,经常呼朋引类的一起骑马走狗,搁到现在,就是夜晚上海街头那些开豪车飙车的二代们。
靠着家里的关系,曹操官运亨通,先被举孝廉为郎,之后做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再拜征议郎。
做官的曲线很明显,先到地方历练,再提拔到中央。
恰好又遇到了黄巾起义,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率军平叛,仕途自然更加顺畅,一路做到了东郡太守。
汉朝太守是两千石官,换算到现在,就是省部级高官。
从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到做二千石官,曹操只用了九年,可以说是火箭式提拔。
如果他爹曹嵩不是太尉,恐怕他也升不这么快。
青年时代的曹操,很有报国理想。

他在地方为官,不惧权贵豪族,秉公执法,很有良臣的派头。当然,他本身就是权贵,他自然不怕权贵。
但汉朝外戚还是太厉害,曹操这种官二代也不得不避其锋芒,称病辞官归乡,“春夏读书,秋冬狩猎”,以此涵养自己。
中平五年(188年),曹操被征为典军校尉(西园八校尉之一),成为大将军何进的部下,参与何进、袁绍谋诛十常侍。何进是个不中用的,被宦官诛杀,宦官又被袁绍诛杀。董卓进京后,总揽朝政,曹操又成了董卓部下。
但曹操也看不上董卓,知道董卓早晚要完蛋,就逃到陈留起兵反董卓。
初平元年(190年),曹操参与袁绍发起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十八路诸侯是一群乌合之众,各个心怀鬼胎,只有曹操和孙坚立志讨董卓。
这个时候的曹操真是年轻气盛,一心为国,只可惜势单力弱,报国无门。
2 奸雄之能
十八路诸侯反董卓失败后,曹操就自己拉杆子,四处占地盘,扩大自己势力。
曹操知道,要想平定天下,非得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不可,“枪杆子里出政权”,曹操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付诸行动。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收服青州兵,自此以后,曹操终于有了一支直属于自己的狼军。
曹操以兖州为根据地,以青州兵为亲军,开启了南征北战、统一北方之路。
曹操先后征陶谦、灭吕布、降张绣、败袁术、退刘备、平袁绍,最终统一了中原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还一个叫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听从董昭建议,把汉献帝迎到许都,从此把这个黄金招牌抓在了手中。
曹操在迎汉献帝到许都时,其实还是想做汉室忠臣的,此刻他的心迹还没有变化,还是想匡扶汉室、拯救黎庶。此时还是“奉天子”不是“挟天子”。
可随着地盘越来越大,兵力越来越强,地位越来越高,曹操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候就有投机者出来为曹操做舆论工作,侍中、太史令王立就跟汉献帝说:“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意思是曹操天命所归,以后必是真命天子。
曹操听说后,就找人对王立说:“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
曹操虽然劝阻了王立,但心里被王立一挑拨,痒痒的,此时的他就不想再做汉室忠臣,而想做开国皇帝。
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汉祚衰退,难道我曹操就不能南面称孤?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领丞相,“开府治事”,这是曹操心志改变的标志。
他要循序渐进,一步步登上至尊之位。
曹操当了丞相就得立功,否则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大举南征荆州。
刘表此时恰到好处的病死,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志得意满,继续南下追击刘备,结果在赤壁被周瑜率领的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只得北还,终其一生,未能南下荆州。
兵败荆州后,曹操没有气馁,他把目光投向了西方,于建安十六年平定了关中和凉州。
此时,曹操的地盘前所未有的广大,东至海滨,西至凉州,全都被曹操纳入版图。
3 左右徘徊
既然曹操已经军功盛大,那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
汉初刘邦曾与功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称王者,天下共击之”,曹操虽然天下无敌,但也不敢公然违背祖制。
曹操得徐徐图之,慢慢来。
建安十七年(212年),“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曹操的身份待遇先提上来。
建安十八年(213年)初春,“并十四州,复为九州”,这一招是为自己扩大领地,他是冀州牧,他将司州拆分,将多个州的郡并入了冀州,使冀州前所未有的广大。这些领土都是他直辖,这是实打实的好处。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魏国置丞相以下群卿百僚,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庙”。
曹操一开始也没敢称王,先称公,但他这个公和王没什么区别,都是分封土地、建立社稷,加九锡,和汉初的异姓王一个性质。
封公事件虽然是自导自演,但曹操还要装一下谦卑,“前后三让”,但是荀攸、夏侯惇等文臣武将带头劝进,并称“明公独辞赏于上,将使其下怀不自安”。
虽然是演戏,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曹操称公称王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整个曹操集团的事,你曹操不想进步,我们文臣武将还想进步呐。
不管曹操此时心志如何,他已无力调头回去做忠臣,他已经被利害绑架,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曹操称公,并不是万众一心,有人就反对,这人还是曹操的铁杆狗腿,他就是荀彧。荀彧中途“反水”,让曹操大惑不解,但一人反对,不足以改变大局,没多久荀彧就被清洗。
建安十九年(214年),“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金玺、赤绂、远游冠都是诸侯王的用品,曹操在为称王做准备。
建安二十年(215年),“天子命公承制封拜诸侯、守相”,意思是曹操有了封官赐爵的权力,之前给属下赐爵封官,还得假模假式的向皇帝上书走个形式,现在干脆连形式都不要了,随时可以给属下封官赐爵。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天子进公爵为魏王”,经过三年的准备,曹操终于称王。
按照程序,下一步该受禅让称帝了,这也是”众望所归“的事情,可曹操止步了,终其一生,他没敢或者不愿跨过那一步。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这些都是皇帝的待遇,曹操现在就是不是“皇帝”的皇帝。
晚年的曹操,回顾自己的一生,想起了自己最初的志向:“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裴注引《魏武故事》)
但随着时移世易,曹操成了一个左右历史的人物,从立志做曹侯变成了不得不做魏王,他还为自己找借口,说什么“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看来曹操也知道自己称公称王是不臣之举,他只能止步于此,做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主,仍旧尊奉汉朝。
当夏侯惇劝他登基称帝时,曹操对夏侯惇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是兄弟俩私下之间掏心窝子话了,他的意思很明白,我就不称帝了,让我儿子称帝吧。
周文王之子是周武王,周武王攻灭大商建立了大周。
曹操在称帝与不称帝之间左右徘徊,最终还是选择了做“汉臣”,虽然这个汉臣已经名不副实,但奸雄曹操毕竟没有突破他的底线。
可他儿子曹丕就不一样了,曹操死的当年就逼迫汉献帝禅让,他是一刻都不想多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