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028

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028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现在流行的戏剧电影,有好些是给了儿童不好的影响。许多父母因为影响不好便因噎废食,绝对不许子女看书看电影。假使我们有好的儿童剧、儿童电影,可以寓教育于娱乐,那儿童又是多么高兴啊!(全集4,466)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陶行知的时代,好的儿童剧、儿童电影比较匮乏。但他那时已经敏锐地发现,儿童剧、儿童电影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价值,因为它们可以“寓教育于娱乐”,让孩子们兴发感动,从高兴快乐中引发思考。所以,那些因为有些戏剧电影给孩子不好的影响就“因噎废食”的做法,当然不可取。故事、戏剧、电影等,能够帮助孩子更便捷也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新教育实验的童话剧课程和儿童电影课程也非常注重让儿童的参与,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实践的历练,更好地认识与感受世界。所以,亲爱的父母,把最好的童书、故事、戏剧、电影给你们的孩子吧!

【我的微语】

亲爱的新父母们,晚上好啊!

陶行知先生在近百年前的疾呼,至今仍在叩击着当代教育者的心门。当儿童剧场的帷幕徐徐拉开,当电影院的灯光渐次暗下,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影像与故事交织的时代,究竟应当为孩子们呈现怎样的精神盛宴?

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始于模仿与想象,而戏剧与电影恰恰是打开认知之门的金钥匙。古希腊哲人在露天剧场探讨人性真谛,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叩问生存本质,东方戏曲用程式化表演传承千年文明。艺术从来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媒介,儿童在剧场与银幕前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生命本质的领悟。当孩子们在《小王子》的星际漫游中理解爱与责任,在《寻梦环游记》的光影交错间感悟家族记忆,这种浸润式的体验远比说教更具穿透力。

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两极分化的误区:或是将儿童禁锢在"无菌"的文化温室,用过度筛选制造认知真空;或是放任孩子在信息洪流中随波逐流,任其被商业化的低幼内容侵蚀。新教育实验的童话剧课程给出了第三条道路——让儿童从观众席走向舞台中央。在江苏省某实验小学,孩子们将《夏洛的网》改编成剧本,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友谊的真谛;在浙南山区的村小,学生用皮影戏演绎《夸父追日》,在光影交错中触摸远古神话的温度。这种参与式创作,使儿童既是艺术的消费者,更成为价值的创造者。

教育者应当成为艺术星空的引路人,需要以艺术之光点亮童年的精神星空。这需要我们建立分级的艺术素养坐标系:低年级通过绘本戏剧培养共情能力,中年级借助经典改编训练批判思维,高年级则尝试原创剧本表达独立见解。北京某中学的"光影实验室"课程,带领学生从赏析《城南旧事》到拍摄校园微电影,完整经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这种阶梯式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的认知维度找到艺术表达的支点。

站在人工智能重构教育形态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守护儿童的精神原乡。当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任何场景,当算法推送时刻轰炸着感官,那些经过时间淬炼的经典艺术更显珍贵。它们如同黑夜中的萤火,不仅照亮认知的路径,更指引着心灵成长的方向。让我们为下一代建造这样的艺术方舟:既有《彼得潘》永葆童真的魔法,也有《狮子王》生命轮回的哲思,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艺术星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626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