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丢勒的《犀牛》到印刷技术

文/阿斌

图片来自网络

丢勒的木刻画《犀牛》

德国古典大师丢勒的《犀牛》是西方板画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在西方板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十六世纪的欧洲人来说,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犀牛这种奇特的动物。丢勒也没有见过真的犀牛,他根据他人一张犀牛的素描画像,加上自己的想象,创作了著名木刻板画《犀牛》。

之后的几百年间,丢勒的这头《犀牛》身披盔甲,以其精细的线条,展现出木刻雕版技术的精湛与艺术传播的影响力。这幅《犀牛》广泛传播的另一原因是,印刷技术的兴起,对传播历史、文化知识起到的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图像印刷技术与印刷工艺,推动了木刻版画发展,使《犀牛》像长了腿一样风靡整个欧洲。

木刻板画艺术,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广义的版画,包括了在印刷工业化之前印制的图形,它们具有版画性质。

当代版画的概念,主要指由艺术家根据其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来的并通过制版、印刷而创作的艺术品。具体地说,是作者运用刀、笔、化学药剂等不同工具,在木、石、铜、锌等版面上进行艺术刻画。如木版画、麻胶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等。

版画艺术,是伴随印刷术的发展出现的艺术形式。古代版画主要是指 木刻,也有铜版刻和更复杂的套色印刷。

东西方印刷术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成熟印刷技术是隋唐时期(7世纪前后)的雕版印刷,其特点为:人工刻制文字或图案,雕刻木板后能印刷成百上千份,具有可重复性;已经形成了包括写样、刻版、刷墨、覆纸、拓印等流程,印刷技术形成了的技术链。

例如:公元868年前后,敦煌《金刚经》,通过木刻固定版面,实现了批量生产,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到了北宋时期(11世纪),毕昇在雕版印刷实践中,发明了胶泥活字、木活字排版,通过“模块化单字”实现灵活排版,由过去费工费时的雕版印刷,变为高率的活字印刷,实现了中国印刷术根本性的改革。毕昇的活字印刷成为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但因活字的材料的局限性,难以实现大规模印刷。

毕昇的活字印刷,首次提出“单字排版”理念,但汉字数量庞大、制字成本高,虽未能大规模应用,但为后世活字技术奠定了基础,意义重大。

15世纪,德国工匠约翰内斯·古腾堡受到葡萄酒榨汁机工作原理的启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金属活字印刷机。此技术因拼音文字和欧洲商业需求得以迅速普及。

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其核心创新包括,采用了铅、锡、锑等合金,提高了活字硬度和耐用性,使用亚麻仁油和松节油精调配的油墨,更适合金属活字,改造原压榨葡萄或油料的螺旋压榨器,发明螺旋压印机。以机械压印术,实现双面印刷,也提高了印制效率。

德国人文主义者、历史学家哈特曼·谢德尔是较早地使用印刷机制图师,他所著的《纽伦堡编年史》是一部插图丰富的世界历史著作。

无论是中国北宋时期毕昇的胶泥活字印刷,还是德国古腾堡的金属活字印刷,共同构成印刷史的多元化谱系。这些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前人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创新和对人类的贡献。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639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