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背刺”寒了心
今天上午上课,在讲题的时候,要选择一名学生的当作示范卷进行投影展示,结果没有一个孩子举手,我顺势说,三个数内看看有没有“毛遂自荐”的孩子,不然,有可能会有惩罚,三个数喊完,一个学习还不错的孩子拿着自己的试卷跑上讲台(后文简称A同学),另外一个学习不错的学生却抢了学习不理想的同桌试卷也上了讲台(后文简称B同学),我当即就觉得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就问孩子们,你对于刚才两位同学的不同做法怎么看?
一名学生说:A同学在关键时刻“牺牲”自己顾全大局,值得表扬。我点头,又叫起来另外一名学生,他支支吾吾说:B同学有点不仗义。此时学生之间开始嘁嘁喳喳,就在此时,不知道谁喊了一声“背刺”,于是,我们就围绕这个词展开了一小段讨论。
什么是背刺?“背刺”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最早源于游戏,后被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具体含义如下:游戏中的含义在游戏《英雄联盟》中,“背刺”是角色萨科(恶魔小丑)的技能,指从背后攻击敌人,造成额外伤害或更容易产生暴击效果。现实生活中的含义背叛行为:指在背后对某人进行背叛或出卖,违背信任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关系亲密、互相信任的情况下,有人偷偷做出不道德和背离对方利益的事情。商业竞争中的突然打击:在商业环境中,指某商家发布一项产品后,另一商家紧随其后,以价格或性价比优势打击竞争对手,使消费者或对手措手不及。情感或社交中的伤害:在人际关系中,“背刺”指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信任的人出卖或伤害。
当然,这个话题字面上只是一个词语而已,真正它的内涵还需要孩子们自己去体会。莫让“背刺”寒人心,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的长河,会发现诸多令人唏嘘的“背刺”典故,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际交往,尤其是朋友相处中的复杂与微妙。
战国时期,庞涓与孙膑曾一同学习兵法,情谊深厚,堪称挚友。庞涓先于孙膑出山,在魏国得到重用。然而,当孙膑前往魏国投奔庞涓时,庞涓却因嫉妒孙膑的才能,害怕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对这位昔日好友痛下“背刺”之手。他设计陷害孙膑,使其遭受膑刑,膝盖骨被剜去,成了残废之人 。庞涓的这一背刺行为,不仅违背了朋友间的信任,也让魏国错失良才,最终在马陵之战中,被孙膑用计击败,庞涓自刎而死。这一典故深刻地揭示了嫉妒之心一旦作祟,便可能让友情土崩瓦解,背刺带来的伤害,往往是两败俱伤。
再看三国时期,刘备与吕布之间的纠葛。刘备曾好心收留吕布,让其暂居小沛。吕布却在刘备与袁术交战之时,听信袁术的挑拨,背刺刘备,趁机夺取了徐州。这一背刺让刘备陷入困境,失去了重要的根据地。而吕布反复无常的背刺行为,也使他逐渐失去了各方的信任,最终众叛亲离,被曹操擒杀于白门楼。吕布的下场警示着我们,朋友之间,诚信是基石,背刺是自毁长城的利刃,肆意使用,必将割破自己的前程。
从这些历史典故回到现实生活,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处,才能避免“背刺”的悲剧发生呢?
首先,真诚是基石。朋友相交,贵在真心实意,不藏私心,不耍心眼。在日常相处中,要做到言行一致,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做到,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可靠与真诚。比如,当朋友遇到困难向你求助时,若是力所能及,便应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若实在无能为力,也要坦诚相告,而非敷衍了事。
其次,尊重与理解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朋友之间要学会尊重彼此的差异,不强行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强加于人。当与朋友产生分歧时,应换位思考,耐心倾听对方的想法,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就像有人喜欢热闹的聚会,而有人偏爱安静的独处,作为朋友,要尊重彼此的喜好,不强求一致。
再者,要懂得保持适当的距离。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需要各自的空间。距离产生美,过度的亲昵和干涉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压抑,进而引发矛盾。给朋友足够的个人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事业,这样的友情才能张弛有度,长久稳固。
历史上的“背刺”典故如警钟长鸣,时刻提醒着我们友情的珍贵与脆弱。在与朋友相处时,秉持真诚、尊重、理解和保持距离的原则,方能让友情之树常青,不让“背刺”的阴霾笼罩,共同守护这份人生中宝贵的情感财富。
讨论适可而止,人生长河还需要孩子们自己去体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