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要在基层治理中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对基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年轻干部作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力军,其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乡村发展的质量与效能。在破除传统治理惯性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交汇点上,年轻干部需从认知重构、方法创新、生态培育三个维度突破,将基层历练转化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能的实践过程。
一、突破认知局限,构建系统化治理思维
基层治理长期面临资源碎片化、决策短期化、执行悬浮化等深层矛盾。年轻干部须超越"事务主义"陷阱,建立要素整合的系统思维:既要破除将乡村振兴简单等同于产业扶持的线性思维,又要警惕"数字化跃进"可能造成的治理脱嵌。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中寻找价值平衡点,将人才培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纳入统一治理框架,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协同演进机制。这种思维转型要求年轻干部既具备解剖麻雀的微观洞察力,又保持观大势谋全局的战略定力。
二、创新方法路径,探索适应性治理工具
面对乡村社会原子化、利益多元化的新特征,传统行政动员模式已显乏力。年轻干部需将现代治理理念转化为适配乡土社会的技术方案:通过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实现资源可视化调度,运用区块链技术强化集体资产监管,借助社会设计思维重构公共服务供给链。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创新中注入人文温度,将技术理性与乡土智慧有机融合,既避免治理手段的"技术异化",又防止传统治理的"路径锁定",在守正创新中培育渐进式变革动能。
三、重构治理生态,培育可持续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激活农民主体性。年轻干部要超越"能人治理"的短期效应,着力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体系:通过完善村民议事规则培育契约精神,借助乡贤理事会搭建文化认同纽带,利用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重塑利益联结机制。这种生态培育需要把握行政引导与自主生长的辩证关系,既防止过度干预扼杀基层创造力,又避免放任自流导致治理失序,在动态平衡中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
当前乡村正经历着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跃迁的爬坡期,年轻干部的基层实践本质上是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解法。这需要他们以"慢变量"思维看待发展进程,既要保持改革锐气破解结构性矛盾,又需涵养历史耐心培育内生机制。当年轻干部能真正读懂乡土中国的发展密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乡村振兴便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组织层面更需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构建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转换通道,让年轻干部的智慧沉淀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范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