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榜样力量,筑牢组工之魂
近日,中央组织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了《榜样9》专题节目。该节目生动展现了范振喜、钱素云、覃大清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风貌。他们以平凡之躯书写了非凡篇章,用毕生坚守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既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坐标”,也为广大组工干部提供了对标看齐的“行动指南”。
一、校准价值坐标,补足精神之钙
榜样精神的核心,在于对信仰的绝对忠诚和对初心的坚定执着。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们驻守在“生命禁区”,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用青春书写忠诚。他们秉持“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将“界碑高于生命”的誓言深深铸刻在祖国边疆。黄德宽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教育一线。以文化传承守护民族根脉,用学术坚守诠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
组工干部应以榜样为镜,在干部选拔中严格把好政治关,健全政治素质考察的“负面清单”在基层党建中深化“红色领航工程”,推动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引领”跃升;在自身建设中常态化开展“党性体检”,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擦亮政治底色。唯有如此,方能将“忠诚”二字深深铸入灵魂。确保组织工作始终与党的旗帜同向同行。
二、锤炼专业能力,锻造过硬本领
榜样精神的底色,在于攻坚克难的实干担当、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范振喜身患重病仍带领村民开山修路、发展产业,将负债累累的贫困村变成“中国美丽乡村”;青岛新前湾码头党员突击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自主研发智能调度系统,建成全球领先的“无人码头”。他们用行动证明: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只有练不硬的“铁肩膀”。
组工干部肩负选拔干部、强化组织、汇聚人才的重大责任。若能力欠缺,则如同“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现实中,部分干部在考察识别时犹如“雾里看花”,在政策落实中只是“照本宣科”,在破解难题时“束手无策”,这暴露了其专业能力的不足。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覃大清的“钻劲”和刘小京的“韧劲”,提升“知事识人”的精准度,通过一线蹲点和实绩溯源,练就“透视”干部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火眼金睛”;同时,增强“政策落地”的执行力,深刻理解中央精神、切实摸清基层实际,避免政策“一刀切”和“空转打滑”,使组织工作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三、创新工作方法,厚植为民情怀
榜样精神的温度,在于为民服务的初心本色、破解难题的实践智慧。林则银扎根社区18年,创立“五常五送”工作法将“矛盾窝”变成“幸福里”;陈清洲创新反诈宣传模式,跑遍学校企业,用“磨破嘴皮、踏穿鞋底”的执着守护百姓平安。
组工干部应以榜样为典范,积极推动工作方法实现“三个转变”:首先,从“管理思维”转向“服务思维”,推广“林则银工作法”,制定群众需求清单、服务资源清单及民生项目清单,确保基层党建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其次,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共治”,借鉴青岛码头党委“党建链”赋能“产业链”的成功经验,构建跨领域党建联盟,汇聚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最后,从“经验驱动”转向“数字赋能”,利用大数据分析干部队伍的结构性短板,依托智慧党建平台,实现党员教育管理的“云端化”。
榜样如炬,照亮前路;使命如磐,催人奋进。《榜样9》中范振喜、林则银等先进模范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度,更标注了组工干部的奋斗坐标。站在新征程上,组工干部当以榜样为“灯塔”,将忠诚融入血脉、将担当刻进骨髓、将奉献写进实践,我们要以组织使命为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浪潮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组工篇章!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703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