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8.27 鲁国自“昭公之难”以降军行的变化情况之一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按照笔者前文中所整理的鲁国自“昭公之难”发生(昭二十五、前517)直到哀公二十七年《传》文停止记载期间六卿格局的变化规律,也可以大致推知鲁上、下两军军行的调整情况。根据前文的分析,笔者判断鲁国自从昭公五年(前537)“舍中军”以来,军行采用的都是“乙模式”,也即以排名奇数的卿担任两军主将,而由偶数卿担任其佐,当然四卿之后的宗伯、行人也只能作为次要随军将领而存在:

鲁国“舍中军”后两军将、佐与诸卿身份的对应情况

如果我们考虑宗伯、行人也参与两军指挥,那么:

鲁国六卿在上、下两军中的位置

这里笔者将宗伯、行人设置成上、下两军大夫,当然并不是指这两个职务就不是卿位了,而是考虑到一个现实的状况,即自从昭公流亡、叔孙昭子病逝之后,在前517年末起季氏就应该已经大司徒的身份兼任大宗伯,以承担起代鲁侯主祭的职责。不过由于季孙本人并无精力真的去履行大宗伯的日常使命,因此不得不以其副手子服氏小宗伯来负责大宗伯应该行使的本职工作。进而我们可以推知,上军之中辅助司徒、司马分担指挥工作的本应该是大宗伯,此处也只好由大夫级别的小宗伯来作为上军大夫执行。

同理,由于大行人很有可能同时随同昭公出走,因此当季孙完全掌权后,首先接任这一职务的就是孟氏同族、曾经担任季氏宰的阳货,尽管从传统上讲他仍然是鲁国的诸卿之一,但是天然的附庸身份极大地贬低了这个职务的地位,只得以下军大夫的名义充当子叔氏和孟氏联合指挥下军的部下:

昭公之难期间鲁国两军主要将、佐对应将领

在这个配置中,季、孟、子叔三家及其分支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属于“桓族”出身的叔孙尽管由于辈分和年龄的优势成为次卿和司马,但从此丧失了对军事的主导权,成为季、孟的附庸。

由于子叔氏的辈分和年龄此时相较孟孙仍然暂时占优,因此在“昭公之难”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叔诣仍然名义上担任下军主将,但是在孟懿子成年后,孟氏就永久性地开始占据“三有司”之末的司空一职并担任下军将,而子叔氏则淡出了鲁国政坛的最核心圈子:

昭公之难期间鲁国六卿格局的变化

对比同一时期的军行变化:

昭公之难期间鲁国上、下两军将、佐配置变化

这一相对稳定的格局几乎相当于规定了鲁国上、下两军分别由季孙、孟孙统帅,叔孙作为司马只是象征性地成为军事主官,而“三桓”的附庸家族则辅佐前者分担指挥工作。

当然鲁定公、哀公年间的两军将、佐配置又发生了进一步的异化。由于季氏地位的固化,导致上军的日常指挥职责不得不逐渐下放,两军的实际指挥权开始以各种方式改由“三有司”之外的卿以及家臣分担,使得对“军行”在这一阶段的描述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706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